第十讲

第十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甸(一)

基甸作士師的時期,以色列人跟神的關係非常疏離,所以他們他們受敵人的欺壓也非常厲害。六章一節“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裏七年”,以色列人的惡事就是在二章十一節所說的去敬拜別的神,於是神容許米甸人去欺壓他們。以色列人的始祖亞伯拉罕在元配撒拉死後,娶了一個繼室叫基土拉,基土拉跟他生的後裔就是米甸人了。米甸人原來居住在西乃曠野,是個遊牧民族,後來勢力擴張,成為以色列人的威脅。六章二節說因為要逃避米甸人的襲擊,以色列人好像回到了原始生活,要在洞穴居住,因為巴勒斯坦的山地多是石灰岩,到處有天然或人工的山洞,這些洞穴是最適宜避難的。

第三節所說的“撒種之後”可能是指西曆十月和十一月以後,因為這是播種小麥和大麥播種的時期。“亞瑪力人”,是指住在巴勒斯坦南部沙漠,靠近米甸人的部落,至於東方人,是指約但河以東阿拉伯的各支派。第四節描述了以色列人所受到的欺壓已到極點,那些外族不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牛、羊、驢是古時候的主要經濟動物,不留下這些動物,等於破壞整個經濟基礎,這使以色列人陷入絕境。“直到迦薩”,是表示米甸人在以色列人中的破壞是全面的,因為迦薩在猶大西南邊,這外族的破壞直到迦薩,亦即是橫掃了整個以色列的中心地帶。第四節經文就像申命記廿八章四十三節所形容的,申命記廿八章四十三節說,當以色列人離棄神的律法,那在他們“中間寄居的”,必漸漸上升,比你高而又高,你高必漸漸下降,低而又低”。米甸人本是遊牧民族,他們帶著“?棚”進來,就是有定居的意思,“駱駝”無數,有解經家認為那是形容米甸人戰鬥的駱駝隊,至於“蝗蟲”,一方面是形容敵人眾多,另一方面也說明敵人的毀壞力是徹底和不留餘地。

六章一到六節的經文清楚描繪了當時以色列外在的境況。六章七到十節這段經文主要是指責以色列人,其中“先知”是擔當控訴的角色,他強調以色列人與神立約的關係,是建立在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這歷史事實,正因為神曾拯救他們並跟他們立約,所以以色列人必須屬於神,這是他們信仰的核心。第九節說神救以色列人脫離一切欺壓者的手,把“他們”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這些“他們”是指迦南人。第十節說到“亞摩利”人的地,是指著米所波大米以西的地方,亞摩利人就是指西方人。

六章十一節說的“耶和華的使者”,可能就是神自己,舊約聖經中神的使者很多時候是以人的形象來和人相交的。神在“俄弗拉”呼召基甸,這地方可能是在耶斯列平原東南偏南,距離示劍不遠地方,也可能在撒瑪利亞南面大約十公里的地方。這地方是屬於瑪拿西支派的,因為約書亞記十七章二節有記載亞比以謝是瑪拿西的一族。關於“約阿施的橡樹”,因為橡樹的樹蔭很大,經常成為迦南人敬拜神和求神旨意的地方,約阿施是基甸的父親,他名字的意思是“神給與”,亦即是“神給予意旨”,所以這橡樹說成“約阿施的橡樹”,但也可能是“約阿施”是這棵聖樹的守護者,他可能是巴力祭壇的主持人。經文中提到基甸在酒醡中“打麥子”,一般打麥是在空曠的場上,而酒醡通常用來?踏葡萄,因為它面積很小,只容得幾個人在裏面?踏葡萄。

為甚麼基甸不在空曠的場上打麥而要在酒醡打麥呢?這是因為米甸人常來搶掠,若在場中打麥,容易有兇險,所以基甸在酒醡中用木棍打少量麥子,如果米甸人來搶掠,他也可以很快收拾起來逃跑。十二到十三節提到“大能勇士”,這個詞的原文可以翻譯為“大財主”,所以有解經家認為基甸的家族是當時以色列人的貴族,如果這個解釋正確,那以色列人入迦南後,不但宗教上漸漸改拜迦南的偶像,社會上也開始有階級制度,失去以前那種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基甸生於一個顯赫的家族,也有勇氣,所以神呼召他作士師拯救以色列人,但基甸對神的呼召似乎掌握不到,他還抱怨神若與他們同在,以色列人何用受到外族欺淩,這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