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的事迹 3章7节至16章31节

士师的事迹 3章7节至16章31节

上一篇   下一篇

三7至十六31 士师的事迹 三7-11 俄陀聂
二章6节至三章6节鸟瞰整个士师时代后,作者现在开始按序告诉我们神兴起不同士师的事迹(参2:16>二16)。第一个是俄陀聂,他在好几方面都堪作典范。他的宗族跟领首的犹大支派关系密切,而且他在战争中表现突出,与别不同,赢得迦勒的女儿为妻(1:11-15>一11-15)──他没有跟迦南人通婚(参3:6>三6)。
俄陀聂的事迹依二章11至19节略述的格式记载,但是多加两点:以色列人呼求(3:9>三9)及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3:10>三10)。作者塑造俄陀聂为神拣选的拯救者,藉着神的灵把特别的能力赐给他。从这角度理解,俄陀聂是个有‘恩赐’的领袖。俄陀聂身为第一位士师,展示了作为士师的主要特色。以后各位士师的事迹只不过是他这个基本格式的变化而已。
附注
节7节‘亚舍拉’等同‘亚斯他录’(参2:13>二13及其注释)。第8节‘古珊利萨田’(意即‘双倍邪恶的古珊’)这名字可能是由那些被这暴君苦待的人所起的。他的真正身分不详。米所波大米(今天的伊拉克及叙利亚附近)。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比较《修订标准译本》。第9节俄陀聂除了是迦勒的女婿外,也是迦勒的幼弟或外甥,而较可能是外甥(因为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清晰,参 代上 4:13-15>代上四13-15)。第10节‘作了以色列的士师’(直译为‘审判以色列’;参修订标准译本)应包括宣判的程序(参2:17>二17及其注释)。参撒母耳在非利士人危机中的表现( 撒上 7:6>撒上七6;修订标准译本)。
三12-30 以笏
第12至14节交代背景,第15至30节记载第二位士师以笏的事迹。以笏故事的基本格式跟俄陀聂的故事相同,但人物就迥然不同。以笏来自便雅悯支派(3:15>三15),这支派在第一章只有消极的评价(1:21>一21)。此外,他是左手便利的(3:15>三15),在跟摩押人公开打仗前(3:26-29>三26-29),他用狡计来行刺这暴君(3:16-25>三16-25)。以笏替天行道,过程蒙神保守。耶和华使用一个不像英雄的士师去拯救祂的百姓;他们本来不值得拯救,但他们苦苦哀求祂(3:15>三15、3:28>28、3:30>30)。
附注
第12节‘摩押’位于死海东面的一个小镇(今天约旦国境内)。摩押人(及亚摩利人,3:13>三13)是亚伯拉罕的外甥罗得的后人( 创 12:5>创十二5, 创 19:36>十九36)。第13节‘亚扪’位于摩押的东北。‘亚玛力人’是游牧民族,来自迦南南面及亚拉伯半岛北面。他们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遇见的第一批仇敌( 出 17:8-16>出十七8-16)。‘棕树城’即耶利哥(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 士 1:16>士一16),这是个废城( 书 6:24>书六24; 王上 16:34>王上十六34)。伊矶伦的‘住所’,或避暑宫殿(不会跟王宫一样华丽,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很可能邻近隐艾索坦绿洲,这地暂时被摩押人占领。第15节‘左手便利’有助以笏(出其不意地)行刺伊矶伦(3:21>三21;参20:17>二十17)。节19节‘凿石之地’可能不是约书亚所堆的石( 书 4:20>书四20),而是古代异教遗留下来的圆形石堆。‘吉甲’(意即‘圆形’)参一章1节,二章1节及其注释,这是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后,第一个扎营的地点( 书 4:19>书四19)。第26节‘西伊拉’位置不详。
三31 珊迦
珊迦比以笏更鲜为人认识。他甚至可能不是以色列人,因为‘珊迦’不是典型的希伯来名字,而‘亚拿’明显是异教人士的名字(参下面的附注)。不过,他也‘拯救了以色列人’,因为他战胜了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同是以色列人和迦南人的仇敌(参3:3>三3的注释)。珊迦打仗的方式异于传统(用‘赶牛棍’),因此,他可视为预先披露日后参孙攻敌的方法(15:15-16>十五15-16)。五章6节‘亚拿之子珊迦的时候’,以色列人生活艰难,以色列被仇敌严重迫害。在这处境里,永远信实的耶和华用非常的方法拯救以色列民,不过,这拯救只是暂时有效,因为经文没有记载以色列人太平的日子(参3:30>三30,5:31>五31)。珊迦的胜利可能只是个别事例,不过这仍是重要的。
附注
‘亚拿’是迦南的女战神,是巴力的妹妹,又是他的妻子。‘亚拿之子’这里可能指‘一个像亚拿的人’,即‘一个战士’。‘六百人’:在当时的军队编制,通常一个指挥官带领600人出战。

四1至五31 巴拉(加底波拉及雅亿)

四1-3 受欺压
第1节开宗明义说出以色列人自从以笏死后,就开始背道。珊迦的胜利只带来短暂的释放,但没改善以色列人的灵性状况。因此,神再次审判以色列民。这次是通过耶宾和西西拉。
附注
第2节‘夏琐’位于加利利海西北面18哩,紧接今天的以色列和黎巴嫩边界。夏琐曾是巴勒斯坦北面最有实力的迦南城镇。‘耶宾’可能是夏琐王的称谓(如埃及王称为‘法老’)。约书亚曾于差不多200年前在夏琐打败另一个‘耶宾王’( 书 11:1-11>书十一1-11)。第23-24节大概指夏琐最终被毁灭,这城曾在主前十三世纪重建;这看法跟考古学的发现吻合。‘西西拉’一名暗示他是所谓‘海上人’的领袖。这些‘海上人’像非利士人一样,从爱琴海东面乘船移居巴勒斯坦。‘夏罗设’(外邦人的夏罗设)一名及其位置(邻近巴勒斯坦西北面迦密山附近的地中海沿岸)暗示这原是那些‘海上人’定居的地方。势力日衰的耶宾找到这大有作为的‘海上人’,跟他们联盟抵抗以色列人。
四4-24 蒙拯救
正如本段经文记载的地点、支派所示,我们知道这段经文所记载的事情,在巴勒斯坦的中部及北部,而不是在南部发生,尤其是在基顺河(4:7>四7)附近。这河向西流经肥沃的耶斯列谷,直到迦密山沿岸(即今天的海法)。跟前面的故事不同,这次拯救以色列的行动,由3个主要人物分担:女先知及士师底波拉(从行政角度而言,参4:4-5>四4-5)、巴拉(底波拉召他来领导以色列人打仗,4:6-16>四6-16),及雅亿(她最后在自己的帐棚内独力杀掉西西拉,4:17-22>四17-22)。然而,神的介入才是转捩点(4:15>四15)。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神再次拯救以色列人的方法,以及神把胜利的光荣从一个男人(他曾表示自己不配得这光荣)转给一个女人(不是我们期望的底波拉,而是雅亿)。女人在这故事举足轻重,非常突出。雅亿没有以色列的背景(4:11>四11、4:17>17),也没有用传统的方法(4:21>四21,比较以笏和珊迦),进一步表示神有至高的自由,可选择用甚么人来成就祂的心意。
附注
第5节‘拉玛和伯特利’分别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及12哩(参1:22>一22及其附注)。‘以法莲山地’指巴勒斯坦中部(3:27>三27)。‘以法莲’的详释参士师记一章22节。第6节‘基低斯’位于加利利海正西南,近今天的提庇留。‘一万’参五章8节。‘他泊山’位于耶斯列谷的北边,也是以萨迦、西布伦和拿弗他利3支派边境的交界。第11节‘摩西岳父……基尼人希百’参一章16节及民数记十章20至33节。‘基尼人’(意即‘铁匠’)是游牧民族,在巴勒斯坦南面居住,但有时(正如这里记载的)他们会往北迁移。

五1-31 凯歌
这首歌所用的希伯来文,显出它是旧约中最古老的。有古卷记载这首歌是在打仗时颂唱(5:1>五1),其后不久有人把它记下,就成了现在的歌曲,而且保存在一些文献内,如《雅煞珥书》( 书 10:13>书十13)或《耶和华的战记》( 民 21:14>民二十一14)。这类诗歌经常在公开敬拜中颂唱,使后代记得耶和华的信实,和祂为约民以色列人所做的大事。不过,这首特别的歌在这里作为底波拉-巴拉故事的一部分,而且作者记录这首歌后,才正式完结这故事(参5:31>五31下,3:11>三11、3:30>30)。可是,这首歌的内容跟上文叙述部分不同,它不关注耶和华如何把得胜的光荣从巴拉转给一个妇人,它把得胜归功于个人和支派,称赞他们英勇作战(包括雅亿),并且责备那些不参与的人。这记载提醒我们当时以色列支派中已经有点不合一(这情况在士师记后面更明显)。参战的成员主要来自中部和北面的支派(这里没有提及犹大支派),其中有些支派的表现比别的支派更值得称赞。不过,这首歌的主题是耶和华‘公义的作为’,祂如以色列的战士出发,发动天上的能力,制服祂(和以色列人)的仇敌。这首歌令人想起摩西时代,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打败埃及人时唱颂的歌( 出 15>出十五)。经过这些事件,以色列人明白耶和华是创造主,也是历史的主,既是创造者又是救赎者。这是以色列信仰的要素,因为他们的迦南邻邦敬拜许多自然界的神只(诸巴力),迦南人相信这些神只掌管天气,而以色列人也经常被引诱去敬拜这些神只(2:11>二11)。
这首歌的主要部分如下:序言(称赞耶和华及宣召人来听这首歌,5:2-3>五2-3);耶和华如以色列战士降临(5:4-5>五4-5);战前的境况(5:6-8>五6-8);呼吁人参战(5:9-13>五9-13);以色列支派的反应(5:14-18>五14-18);战争经过(5:19-23>五19-23);西西拉死亡(5:24-27>五24-27);西西拉的母亲徒然等待(5:28-30>五28-30);跋(5:31>五31)。战争的经过是全首歌的高潮。星宿从天上争战,地上的基顺河暴发,天地呼应,制服敌人。这幕结束时壮马踢跳、奔腾,因为敌人大败,战车四面逃亡。
跟着的两幕反映敌人败得何等彻底。第二幕描述西西拉家人等候他回家,补充第一幕西西拉被杀的情节。西西拉的母亲和宫女的对话,披上一层无言的死惧──西西拉永不会回家。这对西西拉的家人是坏消息,但对以色列人是好消息,因为敌人已被杀。以色列人不配得到这次拯救,这是耶和华恩典的赐予。底波拉-巴拉的故事以一首完全得胜的凯歌结束,主要称赞耶和华,其次是衪忠实的支持者。祂是以色列人真正的拯救者,而且完全掌管他们的环境。
附注
第2节以色列此时没有常备军,所有战士都是不擅长打仗的志愿军。第4-5节‘西珥’位于以东的一座山,在以色列南面。‘西乃’(西乃山)也位于以色列南面,比西珥更远离以色列。耶和华在这里第一次向以色列人显现。诗人描绘耶和华从西乃山,经以东来拯救以色列。祂被云、雷声、地震包围,像祂第一次向祂的子民显现时一样( 出 19:16-19>出十九16-19)。祂从暴风中降临,而且用暴风击打敌人(5:20-21>五20-21)。第6节‘珊迦’参四章31节。第8节‘以色列人选择新神’,参二章12节,四章1节。以色列人被敌人解除武装(参 撒上 13:19>撒上十三19)。‘四万’在希伯来文是‘四十“千”’,‘千’指‘一个氏族’(如6:15>六15),或指‘一支小部队’。以色列人实际的数目可能比一般英译本的‘四万’少得多。第10节‘白驴’是重要人物骑的(参10:4>十4)。第14节‘有根本在亚玛力人的地’指亚玛力人的后裔,他们在以法莲边界定居(参12:15>十二15)。‘玛吉’是玛拿西支派的别名(参 创 50:23>创五十23)。第17节‘基列’可能指迦得支派。那时他们住在基列,即约但河东面的区域(参 代上 5:16>代上五16)。但支派的地界原本在南面沿海一带,后来,他们大部分人迁到北部内陆(1:34>一34,18:1>十八1;参 书19:40-48>书十九40-48)。第19节迦南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耶宾和西西拉是反以色列联盟的领袖(参4:2>四2)。‘米吉多’和‘他纳’,参一章27节。第20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天体(星宿)也参与这场激战,而且引致下雨。第23节‘米罗斯’位置不详,但它可能指一个联盟,人期望这联盟中的神只会带来好运或佳景。米罗斯受咒诅,雅亿却蒙福(5:24>五24)。‘耶和华的使者’参二章1节。第25节雅亿用‘奶子’,因为它有催眠作用(参4:19>四19)。第27节西西拉的结局跟伊矶伦相似(3:25>三25)。第28节‘西西拉的母亲’的遭遇跟以色列之母底波拉(5:7>五7)相反,十分悲惨。第31节这样咒诅敌人,从摩西时代起已是很普遍(参 民 10:35>民十35; 诗 68:1-3>诗六十八1-3)。这样咒诅敌人,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报复,乃是因为认识审判属于耶和华,并且神的荣耀跟祂子民的结局关系密切。<H7>按新约的启示(如 罗 12:17-21>罗十二17-21),咒诅敌人不适用于今天的基督徒。</H7>‘如日头出现’,比较参孙(13>十三至16>十六章),参孙一名来自希伯来文D031>,意即‘太阳’。
六1至八35 基甸

六1-6 被米甸人压迫
上一章是对耶和华极高的赞美,本章1节却记载以色列人再次背道,前后强烈的对比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样特别突出的方式带我们正视以色列人时翻刻变,不论耶和华为他们作甚么,他们也不能长期抵抗其他偶像的吸引。基甸的故事比其他先前的故事更透彻地说明这点。
巴拉战胜迦南人的战车队,以色列人因而可以在辽阔、肥沃的耶斯列谷定居、耕种。但是在同区出现另一种敌人,以致以色列人为着要制服他们而再次奋斗。这时以色列人受罚,多次被交在米甸人及其他敌人手中。他们撗扫该地如同蝗虫,践踏毁坏所经过的地方。因为粮食遭毁坏,以色列人的景况堪怜,像动物一样以洞穴为居。在绝望的境况中,以色列人一如以往呼求耶和华。

附注
第1节‘米甸人’住在亚拉伯西北面的沙漠,与以色列人同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创 25:1-5>创二十五1-5)。第3节‘亚玛力人’,参三章13节。‘东方人’指从亚拉伯和叙利亚来的游牧民族(参 创 29:1>创二十九1)。第4节‘迦萨’位于巴勒斯坦的南面,地中海沿岸。第5节因为骆驼无数,所以能进行远距离袭击。
六6-10 先知奉派指责以色列人
这次情况的发展令人惊奇,耶和华没有立即回应以色列人的呼求而差派拯救者,反而差派一位先知晓谕他们,因为他们行为恶劣,已失去所有获救的权利。先知以这种控告的口吻结束,使以色列人不清楚耶和华想如何待他们。这时以色列人安危未定,形势紧张,只有神施恩,他们才能获救。
附注
第10节‘亚摩利人’参一章34节。
六11-24 耶和华使者授命基甸作士师
耶和华使者的显现清楚表示耶和华要再次拯救以色列人。神这次要用的器皿就是基甸,他蒙召的经过与摩西( 出 3>出三)相似。例如,他们蒙召时,同是躲避敌人,而且为了维持家计而做卑下的工作(11节)。耶和华同样地委以重任(14节)。他们同样以自己不配为理由,拒绝耶和华(15节)。他们领受同样的应许:‘我与你同在’(16节)。他们同样得到一个记号,肯定他们的呼召(17节)。最后,在两次显现中,火同样象征神的同在(21节)。因此,信息是明显不过的,神要用基甸从米甸人手中拯救以色列人,正如神昔日用摩西从埃及手中拯救以色列人一样。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要再次拯救他们。
附注
第11节对于‘俄弗拉’,我们除了知道它位于玛拿西的边界外,其余资料不详。‘俄弗拉’分别在第11及24节出现,形成神呼召基甸这段记载的首尾部分。‘亚比以谢族人’源自亚比以谢,是玛拿西支派的一族( 书 17:2>书十七2)。第12节‘耶和华的使者’,参二章1节。第15节‘主啊’意即‘阁下’(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基甸仍未认出这位客人。第22节基甸只在此时明白向他说话的是谁,他的惧怕是因为他认识圣洁的规矩(参13:22>十三22; 出33:20>出三十三20)。不过,耶和华立即再次给他保证(23节)。神特别开恩给基甸,即使基甸面对面看见耶和华也不至死。第24节‘耶和华沙龙’这称呼回应耶和华在第23节再次保证基甸‘得平安’。‘祭坛’记念神在那里赐下特别的启示(参 创 28:16-19>创二十八16-19)。
六25-32 基甸拆毁巴力的坛
耶和华招募基甸入伍后,随即委以任务,就是要他跟自己的家人、宗族正面冲突,因为他们敬拜巴力,这是耶和华不能容忍的。耶和华的坛和巴力的坛不能并存,这直接抵触第一诫‘除了我以外,你们不可有别的神’( 出 20:3>出二十3)。<H7>这情况在今天也常见。信徒献身给神的时候,往往会跟家人的愿望或原则相违。</H7>
基甸怕后果严重,所以他的仆人在夜间才执行神的命令。城里的人因为巴力的坛被毁,十分愤怒。基甸获救免死,只因他的父亲情急智生,面对要维护巴力的尊严,或保存儿子的生命时,他毫不犹疑地选择保存儿子(31节)。基甸神奇地以英雄的身分出现。其实,基甸得着了重生,并因而获赐一个新名,活活表明巴力的无能(参32节附注)。基甸开始他的任务,第一是从田里除掉巴力,而且召集以色列民兵,跟米甸人这个外在的人类敌人(33-35节)打圣战。

附注
第25节选用‘第二只牛’(另参26节),明显是避免基甸家失去一只主要繁殖的牛,这行动很有恩情。‘坛旁木偶’参二章13节及三章7节的注释。第26节‘齐齐整整的……筑一座坛’参出埃及记二十章25至26节)。第27节作为族长的儿子,基甸有点财富和影响力(参12、14节),纵使他在六章15节说了一些自谦的话。第31节比较日后以利亚挑战巴力的先知( 王上 18:27>王上十八27)。第32节‘耶路巴力’一名是挑战巴力作出行动。
六33-35 基甸召集战士
基甸不久就显出他足智多谋,能够以共同目标,把分散的以色列人团结起来,而且在战场上指挥他们。因有自己同族(亚比以谢族)的战士支持,军力得以巩固(34节),他便呼吁更大的支持,首先是整个玛拿西(35节上),跟着是邻近的北面支派,他们有共同的敌人(35节下)。不过,这些事不是单凭人的智慧能够完成,因为‘耶和华的灵’(34节)已降在基甸身上,管理他及加力给他。
附注
第33节参六章1至6节的注释和附注。六章33节暗示军情白热化,大战势所难免。
六36-40 基甸用羊毛再求印证
开战前求问神灵是否支持自己的一方,这种做法在古代很普遍(参 王上 22:6-28>王上二十二6-28),但是基甸两次求印证,他们的行为表达了他的不信,过于表达他的信心,因为他说:‘你如果照着所说的话……拯救以色列人’(36节),又参39节‘求你不要向我动怒……’。基甸两次用羊毛求印证,神仍积极回应他,乃因神怜悯他的信心微小,并非表示神喜悦他用这种方式求印证。<H7>今天的基督徒毋须用相似的方式求印证,但是神有时会怜悯人,即使人用这种方式求问,神也会回应他。</H7>
附注
第39节要羊毛干,而别的地方都有露水,是较难的,因为露水落在羊毛和地上,地上的露水会比羊毛上的露水蒸发得更快。

七1-8 把基甸的军力减至三百
基甸的军力减至三百(其余的作后备军),于是以色列人不能夸口说,他们凭自己的实力解救自己(2节)。但是,神大大削减军力后,随即向基甸保证:‘我要用这……三百人拯救你们’(7节)。
附注
第1节‘哈律泉’(意即‘颤惊之泉’)位于耶斯列谷的南面(参1:29>一29的注释)。‘摩利冈’(意即‘教师之山冈’)正正对着耶斯列谷的狭道。第3节我们在旧约中得知基列山唯一的资料,就是它位于约但河东面的山区(参5:17>五17)。但是这资料跟上下文不符。可能这是另一个基列山,或如一些人的建议,它原本应读作‘基利波山’(参 撒上 28:4>撒上二十八4),但抄本流传期间被人意外修改了。至于‘万’,参五章8节之注释。第5-6节这两节经文流传期间,似乎被不少人误解。原本的分别应是跪下用手喝水的人,以及伏在水旁,像狗那样用舌头舔水的人(即那三百人)。因此,经文大概表明那最不可能的却被神选上,这更清楚表明战争的胜利不是出于人。
七9-15 基甸夜里下到米甸营
从这打仗前最后的一幕,我们知道基甸即使在夜里,也十分惧怕独自窥探敌方军营,所以神预先批准他带仆人普拉一同去窥探,精神上支持基甸(这幕令读者想起6:27-32>六27-32的事,也是在夜里发生)。基甸和普拉窥探敌方军营,得知那些惧怕的米甸人事实上差不多陷入惊慌的状态。耶和华用噩梦使米甸人混乱,令他们确信会打败仗(13-14节)。基甸因此胆壮,带兵下到平原,展开攻势,令敌军崩溃。不过,以色列人实际上没有跟米甸人交锋,神已把敌人交在基甸手中,这是明显的(14-15节)。
附注
第13节麦饼是巴勒斯坦最常见的谷类作物,而且是穷人主要的粮食。那梦肯定七章1至7节在水旁的测试:神会用最下等的材料带出极大的胜利。
七16-25 米甸人溃败
正如圣经一贯的教导,这段经文明确表明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并驾齐驱,虽然胜利是神所赐,但精良的战术也是举足轻重。基甸部署他的小部队,令敌人觉得有很多军人围绕他们,这反映基甸十分精于战术。基甸的跟随者喊叫:‘耶和华和基甸的刀’(20节),令米甸人因13至14节提及的梦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渐渐发挥影响力。米甸人因为太惊慌及混乱,以致先互相残杀,接着落荒而逃,至约但河,但至终被基甸呼召的后备军拦截(24-25节)。米甸人的两个首领被捉且公开处死,表示米甸人输得落花流水(25节)。<H7>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反省,神藉着祂的灵至今仍然作工,而且可以用最下等的材料去完成祂的心意。</H7>
附注
第16节‘角、空瓶和火把’其实是很奇怪的武器,但却很有效!那三百人可能没有正规的武器,他们似乎也没有真正跟米甸人搏斗(参21节)。第20节‘耶和华的刀’,刀带来死亡,但讽刺的是,米甸人用自己的刀去互相残杀,使米甸人的刀成为耶和华的刀(22节)。第22节这节和第24节出现的地方都是位于或邻近约但河谷。第25节‘俄立、西伊伯’分别是‘乌鸦’和‘狼’的意思。处死他们的地点后来以他们的名字为名,而在士师记作者的时代,人也这样称这两个地方。

八1-3 以法莲人挑战基甸
以法莲和玛拿西是以色列中部的两大领首支派(参1:22-36>一22-36)。基甸属于玛拿西支派,他起初征召各支派时(6:34-35>六34-35),以法莲没份参与,他们可能因此觉得自己被蔑视。此时,依基甸看来(8:4-5>八4-5),战事还没完结,在这危急关头,他不能兼顾内忧外患,而且以法莲人事实上做得很好,他们有权以此为荣。基甸指出这点后,以法莲人就怒气消退。这例子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箴 15:1>箴十五1)的典范。试比较十二章1至6节耶弗他如何答以法莲人。
八4-21 基甸追捕西巴和撒慕拿
这场战事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约但河东面,基甸以崭新的形象出现。他表白自己的目的是要追捕‘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5节)。即使他的军队疲乏、饥饿,而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的领袖不肯提供支援,基甸一心只为完成目的,他发狂似的追捕他们。他预期这两个王跟俄立和西伊伯一样,会落在自己的手中(7节),但这次没有迹象显示耶和华介入这件事(比较8:11-12>八11-12与7:21-22>七21-22)。
基甸的谦卑和谨慎荡然无存,他现在不用外交途径,反而用刑罚去换取别人的支持(7-8节)。跟第六、七章的基甸比较,有一点更明显的是,第八章没有任何暗示耶和华介入基甸所作的事里。基甸现在的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及战术技巧,但不是倚靠耶和华。作者记载基甸如何对待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预先埋下伏线,让读者知道他的儿子亚比米勒如何对待示剑人和提备斯人,但情况更粗暴(比较8:5-17>八5-17与9:46-49>九46-49)。最后,作者交代基甸发狂似的追捕西巴和撒慕拿的原因:他们早前杀了基甸同母的兄弟,现在基甸要他们填命(18-19节)。基甸的儿子益帖忽然在第20节出现,目的是要突出他父亲基甸的改变。基甸以前缺乏自信,从益帖身上反映出来。基甸要益帖起来杀二王时,益帖‘因害怕,不敢拔刀’(20节)。相比之下,基甸显得有‘王子的样式’(18节)和‘力量’(21节)。
附注
第5节这地名叫‘疏割’(意即‘屏障或庇护所’),因为雅各曾在这里支搭帐棚( 创 33:17>创三十三17)。它位于雅博河的下流,约但的正东。第8节‘毗努伊勒’(意即‘神的面’),该名由雅各起的,因为神在这里向他显现( 创 32:30>创三十二30)。它位于疏割东面只不过几哩。第10节‘加各’位于死海东面,远离以色列人定居之地,至于‘一万五千人’,参五章8节的注释。第11节‘挪巴’的位置不详。‘约比哈’位于今天安曼的西北面7哩。第13节‘希列斯坡’的位置不详。
八22-27 基甸统治以色列
以色列人建议基甸不应单作士师,他应该像王一样统治以色列,而且他的儿子应该承继父位(22节)。基甸的表现愈来愈像王,因为他越过约但河,而且他的跟随者认为基甸作王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拯救他们脱离米甸人。但这是基本观念的错误,基甸近期的表现加速形成这种观念。拯救以色列人的是耶和华,不是基甸。以色列人始终的危机,就是他们认为拯救他们的不是耶和华(尤其参7:2>七2),这正是以色列人在此的态度。以色列人要求基甸作王统治他们的时候,基甸正确地拒绝了他们,而基甸要求以色列人将所夺的耳环给他制造以弗得,这样做就能令他言行完全一致:是耶和华统治以色列,不是基甸统治以色列。耶和华若作王,以色列人必会求问祂。基甸造以弗得表面理由也是为此。基甸把以弗得放在俄弗拉,耶和华第一次向他显现的地方。但是这种敬虔的做法却出了错,因为以弗得实质上变成了偶像,基甸及其家也成为有份敬拜偶像。基甸开始得这样好,结束时却无意中把以色列人再次陷入背道中。
附注
第24节‘以实玛利人’泛指约但河东面沙漠区的贝都因人,米甸人是其中一族(参 创 16:12>创十六12, 创 37:28>三十七28、 创 37:36>36)。’第27节‘以弗得’是祭司的外袍,有两粒宝石(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内,用来求问神是准许或是禁止(参 出 28:28-30>出二十八28-30; 撒上 23:6-12>撒上二十三6-12)。
八28-35 基甸去世与亚比米勒出生
基甸留给以色列人正面的遗产就是40年的太平日子(28节),期间他似乎是退隐故乡(29节),坚持他的主张:是耶和华统治以色列而不是他,但是基甸的生活方式(多妻、70个儿子及一个妾),活像个统治者过于像个平民。基甸公开的言论跟私生活的矛盾,令人混乱。而基甸留给以色列人负面的遗产是背道和暴力。基甸死后,以色列人拜他所立的以弗得,发展很快,就沦为全面敬拜巴力(33节)。他的儿子亚比米勒(参第31节附注)一点也不像他父亲那样对争取权势有所顾忌。第28至35节整段是引子,解释第九章亚比米勒的表现。基甸私下妄想得到的,他的儿子亚比米勒用血腥暴力得到了。
附注
第31节‘亚比米勒’(意即‘我父是王’)的意思揭示了基甸对王权的态度矛盾。第33节‘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之主’)是亚比米勒的故乡示剑一带崇拜的异神。这名字表示这崇拜混合了迦南和以色列的宗教。

九1-57 亚比米勒作王
这是基甸故事的续集,主题是神的惩罚。这主题十分明显,因为在这故事的关键(23-24节)及结束(56-57节),即故事的高峰──亚比米勒的死──之后,作者都直接交代出来。这故事解释神如何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并他们如何以诡诈相待。
故事的细节表示从神差派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开始(23节),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刑罚的过程,简直像精确的数学。例如:亚比米勒往示剑,煽动示剑领袖跟他一起图谋对抗耶路巴力(即基甸;1-2节)的众子;迦勒也到示剑,煽动示剑领袖跟他一起图谋背叛亚比米勒(26-29节)。示剑人设下埋伏(25节),攻击亚比米勒,亚比米勒也设下埋伏攻击示剑人(34节)。最后,亚比米勒在一块磐石上将他的弟兄杀了(5、18节),亚比米勒也被提备斯一个无名妇人,把一块上磨石抛在他的头上,把他杀了(54节)。所以,这故事让读者知道,神掌管一切,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至煽动者亚比米勒绳之于法。他的跟随者如恶梦初醒,没有完成攻取提备斯,就放下武器,各回自己的地方去了(55节)。
九1-6 亚比米勒兴起夺权
亚比米勒兴起夺权,跟前面数章记载的英雄截然不同。他不是神兴起的士师,他只是凭阴谋和暴力夺权的土皇帝。他是基甸跟示剑的妾唯一的儿子(8:31>八31),所以他有两批兄弟:一是父系的兄弟(合共70人),另一是母系的兄弟(在示剑人中举足轻重)。亚比米勒巧妙地利用他独特的地位,使母系的兄弟杀掉父系的兄弟,以致他成为基甸仅存的儿子,能够顺理成章承继父位。他虽然承继了父位,但不能像他父亲那样得到广泛支持。似乎只有示剑人承认他为王。
附注
第1节‘示剑’位于迦南中部一个具战略性的通道。从列祖时代起,它跟以色列人结下不解之缘,不过它的居民混杂了迦南人和以色列人( 创 12:6-7>创十二6-7; 书 24>书二十四)。第2节‘耶路巴力’参六章32节。第4节‘巴力比利士’参八章33节。第5节‘在一块磐石上’表示大规模公开处决。第6节‘米罗’意即‘填满’(即‘人造土墩’)。‘伯米罗’(意即‘土墩之家’)可能是位于或邻近示剑的一个堡垒。‘橡树’是一种圣树,涉及示剑人半异教的崇拜(比较 申 16:21-22>申十六21-22)。
九7-21 约坦与示剑人对质
俄弗拉的大屠杀后,约坦是基甸众子中唯一生存的,结果成为亚比米勒的祸根。他跟示剑人对质,指出他们作的恶行,呼吁他们听从他的话,及呼求神见证他们的回应。这时刻是严肃的。约坦用一个寓言(8-15节)来达到他的目的。不过,约坦说话的主要冲击力不在寓言本身,而在于它对现在的处境所作的应用(16-21节)。约坦主要控诉他的听众的,是他们没有‘按诚实正直待耶路巴力’(即基甸)和他的家。基甸十分优待示剑人,但是他们恩将仇报,把基甸的儿子差不多全都杀清,而且拥护最无能的人作王。约坦最后将祝福(19节)和咒诅(20节)在他的听众面前陈明,要他们选择。不过,他们得不到福气,因为他们犯的罪不能挽回。
第20节
第20节详细的咒诅其实是宣布审判,故事其余的部分就是要说明这审判如何执行,这章的结束也指出他们受到的刑罚正是‘耶路巴力的儿子约坦的咒诅’(57节)。
附注
第7节‘基利心山’位于示剑西南面(参9:1>九1注释)。第8节旧约中,受膏表示神有特别的任务委任某人去完成,尤其是祭司和君王会受膏( 出 28:41>出二十八41; 撒下 2:4>撒下二4)。第9节‘油’(像酒一样;参 出 29:40>出二十九40)不论在以色列国内或国外的宗教仪式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出 25:6>出二十五6; 利 8:26>利八26; 民 7:19>民七19)。第21节‘比珥’意即‘井’,是当时许多城镇名称的特色(如别是巴,意即‘七井’或‘盟誓之井’; 创 21:31>创二十一31)。‘比珥’位置不详。
九22-57 暴力结束亚比米勒的统治
亚比米勒的统治为期很短,只不过3年(9:22>九22)。但是那些遭受他压迫的人无疑视之为漫长的3年。像所有暴君一样,统治期的长短,完全在乎那些人数较少的一群对暴君忠心的程度。因为支持亚比米勒的人数少,基础不稳,他作王的日子不会长久。经文没清楚交代,示剑人起初不满亚比米勒哪一方面,但迦勒出现,示剑人都信靠他(26节),被他吸引,使他成为可取代亚比米勒的领袖,以致突显了示剑人跟亚比米勒的冲突。亚比米勒失势是依从自古以来的模式:普遍人不满;开始有组织性的反抗;反对党的领袖出现;爆发不可避免又恐怖的全面内战;最后,暴君被杀,他的跟随者解散。只有在最后阶段,才有一些叫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但这阶段的情节编排,跟士师记的特色完全一致。正如上文所述,亚比米勒不是跟迦勒最后对峙时被杀,而是有一个妇人把一块上磨石抛在亚比米勒的头上,把他杀掉!士师记不断表达至高的神如何使用不可能的方法去完成祂的目的。而那些完成目的、获得胜利的方法,叫我们确定这是神的作为。神在士师记中,不断挫败人的期望,除去人的自夸(参7:1-3>七1-3)。
附注
第23节‘恶魔’被神使用去审判亚比米勒。神并非邪恶,但邪恶的势力也在神管理之下(参 撒上 16:14>撒上十六14; 伯 1:12>伯一12)。第27节这明显是收割葡萄的节日,牵涉异教崇拜礼仪(参8:33>八33)。第28节‘示剑和哈抹’同是列祖时代这地区的统治者。示剑明显按自己的名称呼这城,他曾强奸雅各的女儿( 创 34:2>创三十四2)。迦勒把自己及跟随者哈抹相提并论;哈抹跟示剑(和亚比米勒)不同,他虽接触外邦人,但没有败坏。‘西布勒’(参30节)明显是不受欢迎的人物,或者因为他不是本地人。第37节‘高处’应指明显的标记,可能是基利心山,位于示剑城正南。示剑通道是战略位置,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之间,而且位于迦南地的中央( 申 11:29>申十一29)。‘米恶尼尼橡树’位于城外,跟第6节的示剑橡树对比。它可能就是记载在创世记十二章6节的‘摩利(意即‘教师’)橡树’。若然,它是古代异教崇拜的地方,可能示剑人至今仍然经常使用(参6节)。第41节‘亚鲁玛’可能是阿欧玛山(Jabal alD032>),位于示剑城东南面的山区。第45节‘撒上了盐’令该地及四围土地贫瘠(参 申 29:23>申二十九23; 耶 17:6>耶十七6)。第46节‘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之主’。第48节‘撒们山’(意即‘遮荫处’),如此命名,可能因为它树林密茂。它准确的位置不详。第50节‘提备斯’即今天的他巴斯,位于那布勒斯的北面。第53节‘上磨石’磨谷用的两块大磨石其中一块。

十1-5 陀拉、睚珥
陀拉和睚珥秉政期间,没有外敌入侵。作者记载陀拉‘拯救’以色列人,按上下文,以色列人所受的苦,应指亚比米勒统治后,民不聊生、前途黯淡。陀拉开创稳定的时期(比较底波拉,4:4-5>四4-5),‘拯救’以色列人。同样,第4节记载睚珥有30个儿子,旨在指出当时国泰民安,士师能够享受繁荣和威望。这也表示基列人没有预备迎接将会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灾难。当亚扪人入侵,睚珥娇生惯养的儿子毫无招架之力(10:7>十7)!基列人四出物色一位战士(10:18>十18)。他们最后找到被他们赶逐的耶弗他,他的遭遇较坎坷,令他刚强坚毅,适合承担这任务(11:1-3>十一1-3)。
附注
第1节‘以萨迦’是以色列北面的支派(参4:4>四4的注释。‘沙密’应该即是撒玛利亚,位于以色列中部,以萨迦南面的边界。以萨迦支派的部分成员必是迁徙到这里。第3节‘基列’,参七章3节注释。第4节‘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的定居地’。第5节‘加们’位于睚珥家的边界,约但河以东15哩(24千米)左右。
十6至十二7 耶弗他
耶弗他的故事共分5幕,人物对话在每幕都举足轻重。第一幕(10:6-16>十6-16)交代以色列人再次背道及其后果。这幕为其余几幕提供背景资料。这第一幕对话的形式是,耶和华跟以色列人对质(10:10-16>十10-16)。第二幕由十章17节至十一章11节,交代基列长老邀请耶弗他领导基列人,去跟亚扪人争战。这幕是基列长老跟耶弗他对话(11:5-11>十一5-11)。第三幕(11:12-28>十一12-28)完全记载耶弗他的使者跟亚扪王的外交(长途)对话。但这次外交谈判失败,以致无可避免地引发第四幕的高潮(11:29-38>十一29-38)。第四幕记载战事爆发,但因为耶弗他起誓及其结果,令这幕剧情复杂,而且耶弗他起誓一事更成为真正焦点所在。这幕的中心是耶弗他跟女儿在第34至38节的对话。第五幕也是最后一幕(12:1-7>十二1-7),记载耶弗他跟以法莲人对质,以致爆发内战。这幕的对话记在第1至4节上。
当然,从一个层面来说,耶弗他的故事不过解释耶和华如何使用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亚扪人。但是这故事的对话指向更深层的意思。故事每幕的对话实质上都是谈判,即使在第一幕──以色列人悔改,以及在极重要的第四幕──耶弗他起誓,都是如此。耶弗他的故事最深层的意义是教训读者,当宗教堕落到人跟神要讨价还价,后果就很悲惨。它显示耶弗他时代的以色列人,包括耶弗他,如何严重地扭曲了他们跟神的关系。其实,只因神的怜悯,以色列人才得以逃脱他们应得的报应( 哀 3:22>哀三22)。
十6-16 以色列向耶和华哀求
耶弗他故事的第一幕有3次冲突。首先及最明显的,是以色列人跟亚扪人的冲突。在神的许可下(虽然以色列人没有察觉),亚扪人把犯罪的以色列逼得走投无路(10:9>十9)。以色列人穷途末路时,求神拯救他们。这冲突引入这幕第二次冲突的开始,即以色列人跟神的冲突。因为神的回应,就是以他们多次背道的羞耻纪录来跟他们对质,并且断然拒绝他们的哀求。神看出他们悔改之心肤浅,因而愤怒。神不会再被他们利用(13-14节)。这刻情况紧张,以色列的将来再次安危未定。这次对质叫我们想起在六章7至10节较早的那次对质,但这次预示了更大的灾祸。现在是耶和华自己跟以色列人对质,而且祂是既直接又明显地拒绝他们的哀求。但是这幕最后的两节(15-16节)带出盼望,为我们敞开一扇窗,看见神在自己里面继续有的冲突。无论神怎样动义怒,祂不能再漠视以色列人受苦。神回心转意,并非由于以色列人放弃偶像,因为他们早前已多次放弃过偶像,结果只是再作冯妇(16节;比较11-14节)。也不是由于以色列人悔改,叫神不能视而不见;而只是由于神不想他们再受苦。在以色列人和彻底毁灭之间,只有神的怜悯。以色列人本应被弃绝,但是(由于神的怜悯)神不能放弃他们(比较2:18>二18; 何 11:8-9>何十一8-9)。这就是神在自己的心怀和理智的冲突,也是解决其余两者的关键。故事的其余部分会交代神的工作。
附注
第6节‘巴力和亚斯他录’,参二章11、13节的注释。‘亚兰’是叙利亚的古名(参3:8>三8及其注)。‘西顿’参三章3节;‘摩押’及‘亚扪’参三章12节;‘非利士’参三章3节。第8节‘基列’参七章3节。‘亚摩利人’(参1:34>一34)在基列定居,也有在迦南定居( 民 21:21>民二十一21)。第9节只有‘亚扪人’在耶弗他的故事出现,非利士人则在第十三至十六章参孙的故事中出现。这章带出亚扪人及预告非利士人的出现。第11节‘脱离埃及人’指的是摩西时代。‘亚摩利人’可能指记在民数记二十一章21至31节的以色列人战胜亚摩利王西宏。‘亚玛力人’参三章13节。第12节‘西顿人’(参3:3>三3)可能是迦南联盟的一员,该联盟由耶宾和西西拉领导(5:19>五19)。‘马云人’资料不详,可能是指米甸人(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6:1>六1的注释)。
十17至十一11 基列人哀求耶弗他
第二幕一开始就记载亚扪人正想展开新一轮的侵袭,以色列人则四出求援。由于基列人首当其冲,受到亚扪人侵袭,所以,他们最积极求援,这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们中间没有能者,所以只有一起去寻找以前被他们赶逐的耶弗他(11:7>十一7)。不过,耶弗他小心翼翼。他为何要信任那些以前苛待他的人?这引致耶弗他跟基列长老谈判时,提出很实际的要求,但获基列长老接纳,就是耶弗他要兼任支派领袖和军队元帅(11:8>十一8、11:11>11)。耶弗他跟基列人讨价还价,最后在米斯巴获得正式追认。米斯巴是基列人起初安营之处(比较11:11>十一11与10:17>十17)。所以,这幕开始和结束的地点都相同,但在结束时,基列人已立耶弗他为领袖。
仔细思想这幕的记载,可看见这幕跟第一幕平行。以色列人‘悔改’跟基列人相似,他们穷途末路,只有前来跟耶弗他谈判,但是耶弗他的回应跟神的回应有天渊之别。耶和华是因为怜悯(10:16>十16),而耶弗他明显纯粹是因为个人的利益和野心。耶弗他在这次谈判获胜,耶和华却站在背后,彷如静默的见证人,见证所有事情的发生(11:11>十一11)。

附注
第17节‘米斯巴’(意即‘望楼’)一名很常见,但这个位于基列的米斯巴的位置不详。十一1‘基列’这里是人名,在别处则是地名(10:17>十17;参 书 17:1>书十七1、 书 17:3>书十七3)。第3节‘陀伯’(意即‘好’)是亚兰(今天的叙利亚)的一座城( 撒下 10:6-8>撒下十6-8)。

十一12-28 耶弗他运用外交政策
此处争论之边界的范围,是从基列南面到亚嫩河北面。它曾是摩押人的领土,但后来被亚摩利人夺取。在摩西时代,它最后落入以色列人手中( 民 21:21-31>民二十一21-31)。在耶弗他时代,亚扪人明显已夺取摩押,其边界伸至亚嫩河南面(参24节)。耶弗他的论点是,以色列没有从亚扪人手中夺取任何地,亚扪人应该依从以前摩押王的规定,承认亚嫩河是亚扪和摩押的边界(25节)。
这幕反映耶弗他作大事的潜质。他的表现证明他不单能够管治基列,也能管治全以色列。不过,这次交涉失败,不足为奇,因为耶弗他没有求和的态度。他似乎想争取时间,建立自以为的公义,祈望至高的士师耶和华(27节)会判他(及以色列人)胜诉。耶弗他最后向耶和华恳求在‘今日’判决这事,其实,这讲法等同宣战。故事的高潮明显将要出现。

附注
第13节‘亚嫩河及雅博河’是位于约但河东的两条河流。这两条河围绕基列南面大部分土地(比较18节)。第16节‘红海’(意即‘芦苇海’)可能指亚喀巴湾,正如在民数记三十章10至11节一样。加低斯巴尼亚是迦南的定居地( 民 13:26>民十三26)。第17节‘以东’是以扫后裔占领之地,位于死海南面。‘摩押’参三章12节的注释。第19节‘亚摩利人’参一章34节及十章8、11节的注释。‘希实本’以前是摩押人的一个城镇,被亚摩利王西宏占据,作为他的京城( 民 21:26>民二十一26)。第20节‘雅杂’的准确位置不详。第24节‘基抹’是摩押信奉的神只( 王上 11:7>王上十一7; 王下 23:13>王下二十三13; 耶 48:7>耶四十八7、 耶 48:13>13、 耶 48:46>46),但因为亚扪现在统治摩押,基抹也被视为他们的神。战胜国的统治者‘收纳’战败国的神只或众神只,是很普遍的。第25节‘西拨的儿子巴勒’是摩西时代的摩押王( 民 22>民二十二至 民 24>二十四)。第26节‘亚罗珥’是位于亚嫩河北岸的一座城(参13节注释)。
十一29-40 耶弗他起誓及其结果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29节),开始我们今天熟悉的一连串事件。这事引往那可预见决定性的胜利(33节)。可是,这一连串事件被耶弗他的起誓打断(30-31节),而且这事主导整幕情节的发展。至于那场战争的经过只是草草交代,记载打仗主要为交代外在因素,耶弗他必须实践他的誓言。
起誓是很普遍的(例如 民 30>民三十; 诗 22:25>诗二十二25; 传 5:4-5>传五4-5),但是,耶弗他这种起誓是不寻常的。显然耶弗他起誓要向神献燔祭(31节下),但他没说明以甚么为祭物,只是规定:‘无论甚么[人或物],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31节上)。耶弗他的用字含糊,把所有住在耶弗他家里的生物置于险境。我们害怕的,也是耶弗他害怕的,就是他的独生女儿成为牺牲品(34-35节)。真正可悲的是,这样的誓言是不需要的(正如第一幕所见的)。从上下文,我们知道耶弗他不为别的,只是错误地尝试跟神讨价还价。耶弗他这个大谈判家今回要付上沉痛的代价。这幕的下半部,读来好像创世记二十二章的残酷版本,记载另一个父亲和另一个独生孩子的故事。但是耶弗他不是亚伯拉罕,在他的情况里,也没有天上的声音,只有默默无声的惩罚。我们只可总结说:耶弗他起誓招惹耶和华发怒,正如以色列人‘悔改’,也招惹耶和华发怒(比较 王下 3:26-27>王下三26-27摩押王所作的)。<H7>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今天的祈祷如何常常跟神讨价还价。耶弗他的事例明显说明人不能跟神讨价还价。</H7>

附注
第29节‘玛拿西’参一章27节的注释。第33节‘亚罗珥’参26的注释。‘米匿’和‘亚备勒基拉明’的准确位置不详。

十二1-7 耶弗他平定叛乱
外患除去后,支派间因嫉妒而起的内忧再次产生(比较8:1-4>八1-4)。以法莲自视为以色列人当然的领袖,是颇明显的。他们不愿承认以法莲支派的人不能作士师,统治人,尤其是基列人。耶弗他对他们采用相同的基本手法,正如他对亚扪人一样:先为自己的理由辩护,跟着(接不到答覆)才开战。十二章7节的总结短评,清楚说明结果:约但河西的支派归服耶弗他,他统治全以色列6年之久。简言之,耶弗他证明自己是个强人领袖。
可是,这场仗不是圣战。他们没有求神裁决这事,也没有暗示胜利是神所赐的(对比27、29、32节)。其实,整幕记载支派间可悲的斗争,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表明以色列支派间的分裂是何等严重。这是将要发生之事的不祥兆头,特别是第十九至二十一章的惨剧。
附注
第1节‘以法莲’参一章22节的注释。‘撒分’(和合本译作‘北方’)位于基列中部,约但河以东2哩(3千米)。第4节‘叛徒’(和合本译作‘逃亡的’)。这话暗示耶弗他的跟随者(或者最少有一部分)是以法莲和玛拿西的后人,他们为逃亡或避难而来到基列。第5节‘逃走的人’希伯来文是复数,直译是‘逃亡的’(跟第4节相同)。基列人扭转形势,以致以法莲人逃亡。第6节‘示播列’的意思不确定,也不重要。它只是一个极好的发音测试,用来分别逃亡的以法莲人。‘四万二千人’参五章8节的注释。
十二8-15 以比赞、以伦、押顿
前面记载了两个基列的士师睚珥和耶弗他后,作者转述约但河西的北方支派。记述了耶弗他和他独生女的故事,作者记载以比赞的事迹,特别提出他有30个女儿,及他给30个儿子娶了30个媳妇!在所有士师中,作者只记载了耶弗他和以比赞的女儿。对比二人,目的强调耶弗他因起誓而没有后代的悲剧。以伦和押顿的事迹记载得很少,但特别指出押顿的儿子和孙子都骑着驴驹,叫人想起睚珥及其家人有相似的排场(10:4>十4)。也暗示自从基甸开始,士师的职权经常差不多要变为王权,由儿子承继父亲的公职(参 撒上 8:1>撒上八1)。但是,正如下一个高潮故事所展示,有魅力的拯救者之年代还未过去。
附注
第8节这可能是记载于约书亚记十九章15节,在北面的伯利恒,位于西布伦及亚设的边界。以比赞可能来自亚设支派。以伦则来自西布伦。第11节‘亚雅仑’的准确位置不详;它不是一章35节位于南面的亚雅仑。第13节‘比拉顿’在迦南中部,位于以法莲及玛拿西的边界,即今天那布勒斯的西南面6哩(9千米)。第15节‘亚玛力人’参三章13节及五章14节的注释。
十三1至十六31 参孙
参孙故事的结构清楚易明。首先是第一节(13:1>十三1),简述当时的背景,参孙超然的出生记载在第十三章2至25节。他长大成人后的事迹,通过两次行动,在第十四至十六章展示出来。第一次行动始自十四章1节,他下到亭拿,高潮则是他在利希杀掉非利士人(15:14-20>十五14-20)。第二次行动始自十六章1节,他到了迦萨,高潮则是他在大衮庙内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16:23-31>十六23-31)。十五章20节和十六章31节下的小结,正式标示两次行动的结束。
参孙是士师记的最后一位士师,记载他的篇幅比其他士师多。在所有士师中,参孙的事迹最能代表士师时代整个以色列的境况。他被神拣选,分别为圣,但他一生也达不到分别为圣的要求。以色列人跟随外邦诸神,参孙也跟随外邦女人。以色列人在本书每逢穷途末路就呼求耶和华,参孙在两次故事的高潮,走投无路时也呼求耶和华(15:18>十五18,16:28>十六28)。透过参孙的故事,我们看见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的斗争,焦点放在一个代表的斗争上。从一个非常真实的角度来看,参孙就是以色列的化身。最终得胜的是耶和华。非利士人及他们信奉的假神被打败,而参孙最后屈服于命运之下。这故事是个悲剧,但也是一个胜利和令人期望的故事。在神手中,参孙‘开始’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辖制(13:5>十三5);最终的拯救由日后的大卫完成( 撒下 8:1>撒下八1)。<H7>若把以色列、参孙视为教会的写照,也是适当的,因为教会无论如可刚愎自用,不可预测,神仍可使用她。</H7>


十三1-25 参孙神奇的出生

第1节
第1节背景简述暗示以色列的信心实际上陷于极度低潮,他们甚至连呼求耶和华拯救的行动也没有(比较3:9>三9、3:15>15,4:3>四3,6:6>六6,10:10>十10)。这时,属灵环境恶劣,参孙的出生是非常特别的。神拯救以色列,纯粹因为神的恩典,这说明神彻底委身给祂的子民。参孙的出生神奇地宣布耶和华掌管生死。参孙不育的母亲像整个以色列,耶和华将生命赐给这个不育的妇人,因此她通过参孙,把生命带给以色列人。可是,这并非白白得来,而是要付代价的。参孙的母亲似乎直觉地明白第7节的意思:‘这孩子从出胎一直到死,必归神作拿细耳人。’作者很早预示故事的高潮,这位拯救者将会以他的生命来实践他的使命。
附注
第1节‘非利士人’参三章3节及十章9节的注释。第2节‘琐拉’位于耶路撒冷西面12哩(19千米),梭烈谷正北(16:4>十六4;参18:2>十八2、18:8>8、18:11>11)。‘但族’比较一章34节,十八章1至31节及五章17节的注释。第3节‘耶和华的使者’参二章1至5节及六章11至24节的注释。第5节‘拿细耳人’来自希伯来文D033>,意即‘分别、奉献’。拿细耳人就是那些起特别的誓,将自己奉献给神的人(参 民 6>民六)。这种誓言通常是自愿的,而且誓言只限在一段日子里有效。无论如何,参孙在出生前,已被神定规终身作拿细耳人。第18节‘奇妙的’这称呼暗示那位使者,其实就是耶和华(参 出 15:11>出十五11; 赛 9:6>赛九6。)第22节参六章22至23节的注释。第25节‘玛哈尼但’(意即‘但的营’)位于琐拉和耶路撒冷之间(18:12>十八12)。‘以实陶’邻近琐拉。

十四1-20 参孙的婚礼
这章开始时记载参孙‘下’到亭拿(14:1>十四1)。他在第5节再次‘下’到那里,跟着,他的父亲在第10节也‘下’到那里。他后来在第19节上‘下’到亚实基伦,最后,他在第19节下‘上’父家去了。所以,这章开始和结束都在同一地点,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可是,这只是开始,在下一章里,我们会看见作者继续交代参孙跟亭拿女子的关系。
第十四章充满秘密,包括耶和华的秘密:祂有目的地去管理参孙的行动[‘他找机会攻击非利士人’(14:4>十四4)];参孙的秘密:他暗中杀狮(14:6>十四6),没有把蜜的来源告诉父母(14:9>十四9);最后是谜语的秘密,这是因为前两个秘密而发展出来的。这众多令人莫名其妙的活动背后,是耶和华的灵引导事情发展,到达预定的目标(13:25>十三25,14:6>十四6、14:19>19)。参孙似乎想放纵自己的情欲,完全放弃作拿细耳人的呼召。他玷污自己,因为他从死狮尸体取蜜(14:8>十四8;参 民 6:6>民六6),在宴会中饮酒(14:10>十四10;参 民 6:3>民六3),他跟非利士人亲近,而不是从他们手中拯救以色列人(14:1-3>十四1-3;参13:5>十三5)。但是,参孙经常不知不觉地完成神的目的(14:4>十四4)。他是神拣选的器皿,用来拯救以色列人,这是参孙不能改变的。
透过参孙的故事来研究人的自由和神的主权,是很吸引人的。<H7>参孙的故事表明耶和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祂子民的益处,即使他们没有察觉。此外,即使祂所选的器皿刚愎自用,祂直到今天仍然满有恩典、至高无上。可是,从神完美的仆人耶稣身上,我们找不到参孙的任何缺点( 罗 5:6-8>罗五6-8, 罗 8:28:>八28)。</H7>
附注
第1节‘亭拿’的准确位置不详,但它是在犹大和但的边界( 书 15:10>书十五10、 书 19:43>十九43)。当时它落在非利士人手中。第3节‘未受割礼的’是一种鄙视的称呼(比较15:18>十五18)。按我们现在所知的,非利士人是以色列邻邦中唯一没行割礼的。第11节‘三十个陪伴’可能是要他们作护卫,因为参孙来到有潜在敌意的地区。第12节‘里衣’是一匹大而长的麻布,日间当衣穿,晚间当被用。因为它用麻制成,所以品质好,价钱高。第15节‘父家’指整个家庭,包括仆人(参15:6>十五6)。第19节‘亚实基伦’位于沿海地带,由南到西共23哩(37公里)(参1:18>一18的注释)。第20节‘朋友’(意即‘伴郎’)可能不同于第11节提及的那30位陪伴的人(参15:2>十五2; 约 3:29>约三29)。

十五1-20 跟非利士人的冲突渐恶化
参孙的岳父认为参孙暴力对待亚实基伦的30人,而且愤然离去,表示他放弃这段婚姻,不娶他的女儿为妻,所以(可能为了挽回家族的声誉)将自己的女儿归了参孙的‘伴郎’为妻(14:20>十四20,15:2>十五2)。可是,参孙不是这样理解这事,所以,他认为火烧亭拿附近的禾稼,大大破坏他们的田产,惩罚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参孙的破坏等于剥夺该地人民的收成,是他们整季劳力耕种得来的(1、3-5节)。非利士人恼怒参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没有能力捉拿参孙,只好向参孙的妻子及岳父施行残忍的报复(6节)。因此,参孙再次恣意破坏(这次是伤害人,不是损坏谷物),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非利士地,因为他清算了敌人(7-8节)。但是,这时正蕴酿爆发一连串事件,势不可挡,非利士人誓不罢休,非要铲除破坏者不可。为求达到目的,他们入侵犹大,为的是捉拿参孙(9-10节)。这要求把犹太人置于困境,但他们很快就决定要牺牲参孙,因为要保护参孙而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比较同一支派在1:1-3>一1-3的英勇表现,他们在这里表现怯懦,正说明以色列人整体陷至何等低落的地步)。参孙容许犹太人将他捆绑交给非利士人,他认为那是无可避免的(11-13节)。然而,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所有人都没有心理准备!耶和华的灵降在参孙身上,令他充满力量,而战败也变成荣耀的(残酷的)胜利,这标示着参孙实际上开始以士师身分管治以色列人(14-17、20节)。
从一个层面来说,这故事记载参孙复仇,令人讨厌,他因为被黑暗势力驱使(包括愤怒、憎恨和复仇欲望),暴力不断加剧;但从另一个更重要的层面来说,这故事也记载神运用权能,叫参孙反败为胜,而且打败祂子民的仇敌。最后,甚至参孙也承认他是耶和华的仆人,而且是神藉他的手作工(18节)。他呼求神,承认自己十分软弱,并要倚靠神。他发觉神已准备好,并愿意应允他的呼求(18-19节)。这刻参孙十分脆弱,渐渐迫近他整个生平故事的高峰(参16:28-30>十六28-30)。


附注
第1节参孙的婚姻明显依从非利士人的习俗,新娘婚后仍住在娘家,丈夫要前来探望妻子。夫妻所生的儿女要归于娘家。第8节‘以坦磐’明显是个突出而人所共知的标记。它准确的位置不详。第9节‘利希’(意即‘颚骨’),它如此命名,可能因为这里有个山崖。但是,参孙的功绩赋予这名字新的意义( 士 15:17>士十五17)。同样地,它的位置不详。第11节‘三千’,比较十五章15至16节,及参五章8节注释。第15节‘未干的驴腮骨’即骨仍是坚硬,而不是干透易脆。这是临时的武器(比较珊迦的赶牛棍,3:31>三31)。第16节‘用驴腮骨’参新国际译本旁注。第18节‘未受割礼的人’参十四章3节的注释。第19节‘洼处’可能是下陷的磐石,其内有一个水泉。这地名叫‘隐哈歌利’(意即‘求告者之泉’),暗示参孙在第18节‘求告’耶和华。希伯来人因为鹧鸪的叫声,通常称它为‘求告者’,所以该泉原名可能是‘鹧鸪泉’。事实若是如此,这地名也因参孙而有新的意义。

十六1-22 参孙与大利拉
这章开始时,记载参孙自愿下到迦萨(1节),结束时,他成为囚犯,被人带到那里(21节)。这章情节的发展,围绕着他与两个女人:一是无名的妓女(1-3节),另一是大利拉(4-22节)。虽然经文没有清楚交代,这两个女人都可能是非利士人。参孙跟妓女一起,纯粹因为情欲,但他跟大利拉一起,则是因为爱情──至少参孙认为是这样(4节)。第一件事,记载他跟无名妓女的故事,证明参孙的力气惊人;第二件事,交代参孙力量的来源。参孙在两件事上都处理得没有理智,也不果断,但是,两事的结果(指最后,不是即时)都是令非利士人战败受辱(3、23-30节)。所以,虽然参孙明显没有遵照耶和华的吩咐行事,耶和华仍然使用他去达成祂的目标。
参孙跟大利拉的故事特别显明这点,尤其是当参孙最后‘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诉了她’(17节)。参孙并非不知道他的蒙召,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是拿细耳人,以及他力量的秘密在于他跟神特别的关系(头发只是记号而已)。可是,<H7>他从来没有达到他分别为圣的要求。他经常暗暗想享受世俗人的生活(这引诱对今天的基督徒肯定司空见惯)。</H7>在大利拉身上,他看见一个机会,或者是他最后的机会,可以享受他向往已久的快乐。参孙答应大利拉的要求,实际上等于放弃作拿细耳人,还俗作个普通人。这是他梦寐已求的(17节)。但很矛盾的,是这事的结果不能使他如愿以偿,反令他重回战线,与非利士人正面交锋(20-21节)。耶和华袖手旁观,不理会参孙,当参孙战意再萌时,耶和华又使用他。
第22节
第22节‘他的头发,又渐渐长起来了’ 清楚指出将要发生甚么事(23-30节)。参孙可能想过要效法其他人,但耶和华不许他这样做,正如耶和华不许以色列效法列国。参孙为他的呼召而挣扎苦斗,正如以色列人整体的挣扎一样。
附注
第1节‘迦萨’参一章18节,三章3节,六章4节的注释。第2节那时代的典型‘城门’,结构精密,高至少两层,有卫兵房,设于圆拱形的通道入口后面。那些等待参孙的人住在城内,当参孙搬走城门时,他们可能正在睡觉(3节)。第3节‘希伯仑’位于犹大山区,迦萨东面38哩(60千米)。参孙弃置城门的山,可能位于希伯仑和迦萨的某处(参1:10>一10注释)。第4节‘梭烈谷’(意即‘酒醡之谷’;参15:5>十五5)位于耶路撒冷西南13哩(21千米)左右。第5节‘一千一百舍客勒’约等于28磅(13千克);参十七章1、3节。第7节‘未干的青绳子’可能是制造中的绞索。第13节参孙作为拿细耳人,分别归神为圣,最明显的记号,莫过于他的7条‘发绺’(17节),参十三章5节的注释。大利拉用古代的织布机,有两条直立的柱固定在地上,把参孙的发绺与纬线同织。‘橛子’是扁平的木块,用来敲打新织的线,把它与旧织的线紧结一起。第21节‘剜了他的眼睛’使参孙受辱和失去能力(参 王下 25:7>王下二十五7)。‘在监里推磨’可能是用手推动的磨,因为当时较大的磨通常是用驴来推动的。
十六23-31 参孙之死及在迦萨的胜利
参孙的故事在最后一幕(也是全书的中心部分)达到高潮,令人目瞪口呆。在整个士师时代,以色列人基本的问题是,他们被异邦偶像吸引(2:10-13>二10-13),以致犯罪。参孙对神计划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展示了耶和华有至高的权力,是其他神明(这里以大衮为代表)不能比拟的。参孙在这方面的成就,跟以利亚在迦密山的功绩( 王上 18:16-40>王上十八16-40),不无相同之处。
重复宣称‘他们的神’把参孙交在他们手中(23-24节),是极大的讽刺,因为实际上是耶和华把参孙交在非利士人手中,为要消灭他们。参孙在第28节的祈祷,令人黯然神伤,大大哀痛,他之前向神求生(15:18-19>十五18-19);现在,他向神求死。但是,即使他向神求死,其动机也不纯净,目的只为个人恩怨,并非为了荣耀神。不过,参孙至少在最后也能完成神把他分别出来要他完成的工作。这次胜利无疑是属于耶和华的。以色列人日后跟非利士人还有更多战争,但是,以色列人能够确认惟独耶和华是神,是以色列再蒙拯救的基础。参孙确实作了一个重要的开始(参13:5>十三5)。
参孙的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地点相同。为他忧伤的家人把他运返故乡下葬。参孙的家人至少会因他不是白白牺牲而得到安慰,不过,我们比他们更容易明白这一点。无论参孙怎样失败,他仍是耶稣的先锋。耶稣藉着死打败我们的劲敌,立下拯救的基础。这拯救的丰荣还有待日后彰显( 来 2:14-15>来二14-15; 彼前 1:3-5>彼前一3-5)。


附注
第23节‘大衮’(意即‘谷物’)是迦南地的农神,非利士人明显是移居迦南地后信奉了这神明(参3:3>三3的注释)。据撒母耳记上五章1至5节,在亚实突有另一座大衮庙。第25节可能非利士人要参孙表现力大无穷的技艺。第26节考古学在该地区发现同类建筑的庙,庙顶由木柱支撑,木柱安在基石内。庙中央有表演场,四周环以看台,看台上有平顶盖,下面坐的是达官贵人,平民则在平顶上围观。第28节‘主耶和华’直译是‘我主耶和华’。‘耶和华’一名特别叫人想起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和祂跟以色列人在西乃立约( 出 6:1-8>出六1-8, 出 20:2>二十2)。
参孙像以色列人一样祷告,诉诸他与神立约的关系。正如在旧约所常见的,此处的‘眷念’不单是回想,更是有所行动(比较 创 8:1>创八1, 创 19:29>十九29; 出 2:24>出二24)。第31节至于‘琐拉和以实陶’,参十三章25节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