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2·

上一篇   下一篇

                                                     離開神的時候

歷代志下27:1-616-27

 

有一本很多基督徒都看過或聽過的靈修書籍,叫做「天路歷程」,這本書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作者是一位英國補鍋匠的兒子,名字叫約翰本仁,他年輕時還不是一個基督徒,後來結婚在妻子的影響下信了主,信主以後很熱心的參加教會,後來那個教會的牧師過世以後,他被邀請在那個叫會講道牧養會友,但當時的英國國教以他沒有合格的傳到人身份逼迫他,把他下在監牢裡,約翰本仁前後有十三年的時間被關在監獄裡面,在他第二次從監獄出來的時候,天路歷程這本書第一次出版。這本書描述一個離開世界的基督徒,在走向天城道路時,路上的種種考驗。後來有許多人把基督徒所走的路叫做「天路」,這一個說法,呼應了馬太福音第七章十四節,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說的:『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在「天路歷程」這本書裡面,作者描述許多原本走在「天路」上的人,因為經不起各樣的危險、試探、誘惑,也不能克服內在的各樣軟弱,因此放棄前往天城,離開了這一條道路。這本書的情節,是根據聖經所安排的,把各種離開神的情況,用故事的方式表達。如果我們要了解當一個基督徒,在行走「天路」時會遭遇什麼危險和試煉,要面對自己的什麼軟弱,看「天路歷程」這本書,會有很多的幫助。

 

舊約聖經的歷史及律法書,有一個中心的信息,強調人和上帝之間的一個互動原則,這一個原則就是「順服上帝的人就必蒙福,悖逆上帝的人就必遭災禍。」特別在歷代志的兩卷書裡面,透過猶大國的列王,把這一個原則傳達出來。我們今天所看的這一個王,就是一個離開上帝,走屬世道路的例子。

 

亞哈斯是所羅門王之後,除去篡位的亞他利雅女王之外,猶大國的第十一個王,不管在歷代志或列王紀,兩卷書當中對這個王的記載,完全沒有提到他曾經敬畏過耶和華神,也沒有紀錄到他因為災禍而有過任何的回轉跡象,他是猶大國的王裡面完全走屬世道路的一個。在雅哈斯做王的十六年裡面,他祖父烏西雅從以東人手上收復的以祿(在列王記下十六章叫「以拉他」),又被以東人佔領,從此這個地方一直到猶大國被滅亡,都沒有再被收復回來。而在他祖父和父親做王的將近七十年裡面,跟猶大國沒有發生過戰爭的以色列國,也大舉侵略猶大國,造成猶大國相當嚴重的損失。當以東人第二次來侵犯,非利士人也來佔領猶大國的許多土地時,亞哈斯向當時興起的亞述帝國求救,在歷代志下二十八章二十一節這樣記載:『亞哈斯從耶和華殿裏和王宮中、並首領家內所取的財寶、給了亞述王?這也無濟於事。』前面一節說:『亞述王提革拉尼色上來、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凌他。』

 

經歷連串挫敗的亞哈斯,不但沒有回轉尋求耶和華神,聖經說:『這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他去拜以東人所敗的偶像,他以為以東人勝過他,是因為他們所敗的偶像比較靈驗,為了拜這些偶像,亞哈斯把聖殿裡面原本用來敬拜上帝的器具破壞了,把聖殿的正門封鎖起來。亞哈斯的這一個舉動,代表他要跟耶和華神的關係完全的斷絕,他從來沒有把上帝當成一回事,但聖殿存在於耶路撒冷城裡面,代表他所接受來的王位,是根據上帝應許而有的,現在他把聖殿中敬拜神的器具毀壞,把聖殿的大門封起來,連百姓要進入聖殿的門也關起來,這是在宣告,從此這個國家跟上帝不再有關係。如果說,歷代志對每一個猶大國的王,有一個紀錄的重點,亞哈斯是一個完全離開神的王。

 

歷代志的著作目的,是要我們從每一個王的生命當中,學習信心的功課。有些王的表現是基督徒正面的信心榜樣,有些王的作為及下場成為我們的警戒。亞哈斯的記載,要讓我們看見一個離開神的人,他所走的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一)沒有祝福的路

 

亞哈斯所走的路,是一條沒有上帝祝福的路。人要得到上帝的祝福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在上帝面前懇求,求上帝把額外的恩典賜下來;第二種方式是,順服上帝的旨意,行事為人按照神的律法,自然會得到祝福。

 

在舊約聖經的原文裡面,有一個字非常特別,這一個字在舊約聖經中只用了二十次,者一個字有的時候翻譯作「祈求」或「禱告」;有的時候翻譯作「垂聽」或「應允」,在我們中文中,「祈求禱告」和「垂聽應允」是相對的兩件事情,如果人沒有向上帝祈求禱告,上帝自然不會垂聽應允,但是在希伯來中,這一個字要表達的是,當人向上帝祈求禱告的時候,上帝同時已經垂聽應允了。在耶穌教導人怎樣禱告的時候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馬太福音6:7-8

 

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關於向上帝祈求禱告的教導,都同樣告訴我們一個信息,當我們願意把我們的難處帶到上帝面前禱告的時候,上帝就會按照他的旨意,把他預備要給我們的恩典賜下來,這種恩典不是一般人所期待的那種有求必應的恩典,神明白我們的需要,他會按照我們的情況,帶領我們去經歷原本通不過的難處。

 

第二種上帝祝福的方式,就是當我們順服神的旨意時,他原本預備給我們的福分,我們自然會得到。上帝的旨意也包括了所有的道德性和社會性的律法,從來沒有一個違背法律、違背道德原則的人,能夠得到從神來的祝福。基督徒除了有一般人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外,我們還有從神來的旨意,對別人來說,這是約束,但基督徒順服神的旨意,代表我們承認自己的有限,需要一個超越我們能力和程度的保護者。我們在順服的過程中會不高興,會覺得失去自由,會覺得難過,但這是順服所必須的。

 

最近我兒子林懇大概開始進入他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越來越多的事情需要對他說「不」,為了保護他不被熱水燙到,不准他碰飲水機;為了不讓他被重物碰到,不准他亂動東西。昨天我們在教會預備時,為了不讓他繼續製造危險,我罰他雙手扶在一張椅子上,不准放下來,如果放下來就要拿棍子打,他是很聽話的把兩隻手扶在椅子上,但哭得好像受到嚴重虐待一樣。人從小就有不順服的本性,卻只能在順服中得到保護。

 

亞哈斯沒有向上帝禱告,也不遵行上帝的旨意,他所走的路是一條沒有神祝福的路。

 

(二)沒有愛的路

 

第二個亞哈斯所走的路是一條沒有愛的路。他以為低聲下氣的去求亞述帝國,把聖殿、王宮裡的金銀、加上耶路撒冷城裡面有錢人的財產,可以換來亞述帝國的幫助。列王記下十六章七節說,亞哈斯派人去求亞述王,對他說:『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而且把所有的金銀都送過去了,列王記下說亞述王幫了亞哈斯一把,但歷代志下二十八章二十節說:『亞述王提革拉尼色上來、卻沒有幫助他、反倒欺凌他。』這個意思就是,亞哈斯走上了一條不講道義,沒有愛的路。

 

在亞哈斯還做猶大王的期間,亞述帝國把北國以色列滅亡了,同時也把周邊的許多國家兼併為附屬國,在亞述帝國的計畫中,猶大國也是他們預備要兼併的一個目標,亞哈斯請亞述帝國攻打以東和以色列,剛好讓他們把軍隊開到猶大國門口的機會。後來在他兒子希西家做王的時候,如果不是亞述帝國內部的紛爭,亞述帝國差一點也把猶大國給併吞了。

 

路加福音十五章裡面有一個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比喻故事,一個帶著從父親分來家產的小兒子,在外地把錢揮霍光了以後,又遇到那地方發生飢荒,為了能活下來,去投靠當地的一個人,他被派去田裡放豬,結果他餓到恨不得把豬所吃的豆莢拿來充飢,這時候他省悟過來,他應該回到父親的家裡,至少在父親的愛裡面,他可以不用餓肚子。當他回到接近家的路上,愛他的老父親遠遠的看見他,就跑去把他抱著,然後吩咐把最好的衣服給他穿,把戒指給他戴上,把鞋穿在他腳上,然後要家人預備豐盛的筵席慶祝他回來。

 

亞哈斯拿耶路撒冷中的金銀去找亞述帝國,就如同那個帶著家產去尋找自己出路的小兒子一樣,只顧著眼前想要的,等到所有的前用光了,朋友也沒了,甚至朋友也變成了敵人。離開神的路,是一條沒有愛的路。離開神的人,只能在利益上尋求關係,不能得到無條件的支持和愛護。

 

(三)沒有回轉機會的路

 

亞哈斯所走的路,也是一個沒有回轉機會的路,這一條路是他自己造成的。在今天所看的聖經二十四節說:『亞哈斯將神殿裏的器皿都聚了來、毀壞了?且封鎖耶和華殿的門?』亞哈斯所封起來的門叫做東門,在以西結書四十四章一、二節說,這一個門是耶和華神專門使用的門,當耶和華神已經從這個門進入聖地以後,這個門就必須關起來。以西結所說的是關於末世上帝重新掌權的預言。

 

在歷史上有數不清的次數,基督教和回教為了爭奪耶路撒冷而戰爭,不管誰佔領了耶路撒冷,總是想盡辦法叫對方不要來把這地方搶回去。在回教佔領耶路撒冷的期間,他們想出了一個讓基督教死心的辦法,就是在耶路撒冷的東門外面附近,開始埋葬死人。他們知道基督教所相信的,將來基督第二次再來,要回到耶路撒冷中做王,如果耶穌回來,必定要從這一個門進去,他們把死人埋在這裡,因為舊約律法說死人是不潔淨的,將來基督真的要再回到耶路撒冷做王,他就會因為這裡充滿不潔淨的墳墓,而回不來。回教徒希望用這種方法,絕了基督徒的盼望。

 

亞哈斯自己身為猶大國的王,一定知道這一個門所代表的意義,但他親自把這個門封了起來,他自己不但是離開上帝,也讓自己走上一條沒有回轉機會的路。上帝從來不會把人回頭的路斷絕掉,他就如同一個等候離家浪子的父親,他知道他固執的小兒子想在世界的繁華中追求享樂,他知道有一天這個離家的小兒子會把所有的資產揮霍光,他相信他還會看到他所愛的孩子。他的孩子走在自己選擇的路,越來越明白這一條路雖然自由,卻沒有恩典和祝福,這一條路雖然能在利害關係中找到朋友,卻不會有人真心的愛他,這個孩子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省悟過來,然後回頭了。他的老父親遠遠的看見他,就跑去把他抱著,迎接他回家。上帝從來不會絕人的路,人只有要繼續走向滅亡,還是回轉的選擇。

 

願神祝福我們每一位,走在有祝福、有愛、有機會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