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1-19犹太人公开得胜了
九1-4
亚达月十三日这个重大的日子来到了,‘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作者把这日所发生之事的结果摘要地说出来,以致读者没有一点疑问:受害者已变成了胜利者。事实上,他暗示了多半敌对的力量已瓦解了,因为在群众和领导阶层,末底改都得到了支持。他强调众人惧怕末底改和犹太人,是暗示了当中有超乎凡人的干预,好像犹太人的命运得着迅速的逆转,使群众对神产生了畏惧。众民渐渐感到末底改不会迅即失势。他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人,他们因而愿意支持他。
九5-10
然而,流血事件不能完全避免,而圣经也记载了死伤的人数。数字无疑比相反的情况少得多;若犹太人是被杀害者,又或他们的公平对待若不是得到广泛的认同,则死伤的数目肯定不止于此。哈曼显然仍有一些忠心的追随者,他们随时准备支持哈曼众子的领导。首先要消灭的,是书珊城中有可能形成敌对势力的核心成员。经文列出哈曼被杀之众子的名字,是要加强哈曼已全然被击败的事实。没有留下一人去支持他的主张。哈曼的产业仍然完好。作者3次指出:‘犹太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10、15、16节)。他们效法亚伯拉罕的榜样,不愿因敌人的战败而使自己富足(创14:23>创十四23)。犹太人这种不寻常的自制能力,不会被人忽视,却会获得尊重和赞赏。
九11-19
薛西王按事实说死了500人、哈曼的众子,和各省不知多少人被杀,为的只是给他的王后有机会扩大这次流血事件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以斯帖在此事中证明了自己是一位‘铁娘子’,她要展示哈曼掌权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因而要求把哈曼众子的尸首示众,并全然除灭书珊城城堡以外其余与犹太人敌对的势力。以斯帖为此求王多赐一日,而在这日有300人被杀。在国中其他地方,共有75,000人被犹太人所组织的抗敌战士击杀,这暗示哈曼的诏命也有被执行。假设所有127个省都牵涉在此事件中,则每个省约有600人被杀,比书珊城被杀的人还少。这样,犹太人就‘脱离仇敌,得享平安’。他们必须庆祝民族从灭亡中得拯救,因此那可怕的亚达月十三日过去后,王便把十四日定为假日,让他们一同庆祝。然而,在书珊城中,由于以斯帖额外的要求,所以第十五日才是庆祝的日子。各处的犹太人都设筵欢乐,没有一人不参与庆祝。这样,哈曼本想把犹太人铲除,但结果却使他们连系得更紧密,而且当他们想起曾共同渡过危险并蒙拯救的时候,他们中间的民族精神也加强了。
九20-32普珥节的起源
九20-22
一个必须持续下去的节日,要有文书的证明。逾越节、收割节(五旬节)和住棚节都藉着摩西律法(申16:1-17>申十六1-17),在犹太人的礼仪日历中定立了;末底改再加上了普珥节。他宣布在每年亚达月的十四和十五日,都要为犹太人免除遭灭族的危难和得拯救,而定为感恩的日子,这与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从法老手中得拯救相似(诗106:10>诗一○六10;路1:71>路一71)。逾越节和普珥节都是记念他们从忧愁变为喜乐,从哀哭变为欢庆的日子。末底改吩咐众民在这节日要彼此慷慨款待,并特别提到要谘济穷人,这些使节日有慷慨宽大施恩的特色。
九23-28
作者仍未解释的,是普珥这名字的意思,因此,他概述了哈曼的阴谋。那包括了他掣普珥或掣签的行为,普珥一字并不见于希伯来文中,因此译词上加上了引号。考古研究中发现了一颗骰子,上有D036>一词(参导论),其意义因而得以确定,并证明本书作者的准确性。在古代近东地区,以掣签形式来定出日期的风俗是建立已久的,可是在这事件中,掣签的结果并不如那‘自以为胜利者’所愿。采用‘普珥’一词,是对命运一个大胆的否定,因为命运并没有为那相信命运的人带来正确的答案。犹太人再一次证明他们有一种更佳的生活方式。因此,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后裔,都必须每年守这节日,不容许它被废弃。
九29-32
以斯帖王后的权力加在末底改的权力上:王后以斯帖‘写’第二封信。这时,颁布全国的法例,需要有文书上的根据。每个省份都要有王诏的正本,上有盖印,以致没有人可辩说不知情。‘禁食呼求’自四章16节以来都没有提及过,而在此处出现,提醒了读者那是本书主题之一,而以斯帖也是藉此得着信心去承担作领袖的职责。因此,在故事终结重述要点时,也提及禁食,但似乎禁食并不是普珥节原来之礼仪的一部分。重点过分强调了欢宴。然而,没有禁食,就不会有欢宴。‘这事也记录在书上’,那大概是书珊城的法律年鉴。证明所记录的事件是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