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百零六1】「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在开头的哈利路亚之后,第1节与下一篇及一三六篇的第1节完全相同。也许这一节乃是种子,以后的诗篇都由此而生。──《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谁能传说耶和华的大能?谁能表明他一切的美德?」
【诗一百零六2、3】这节是诗篇所宣告的诸福之一,它似乎一方面回顾第2节的问题,一方面展望即将陈述的长串失败。换言之,要「表明祂的赞美(和合:美德)」(2节),不仅需要嘴唇,更需要生活;另一方面,本诗下文将陈明,虽然我们的罪能突显神恩的浩瀚,但我们原有行善的义务,本当尽心竭力、无所间断。常行公义一语,若与保罗的「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提后四2)相比,似乎还略逊一筹。──《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义的,这人便为有福。」
【诗一百零六4】「耶和华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零姓,求你也用这恩惠纪念我,开你的救恩眷顾我,」
【诗一百零六4、5】这则简短的祷告,将个人与群众作了优美的连结,一方面拒绝在群众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却又不退缩至自娱的角落。这令我们再度想到保罗,他的喜乐与冠冕,就是神的选民能够兴旺(如:腓四1;帖前二19,三8),他每日所担负的,乃是「为众教会挂心的事」(林后十一28)。──《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5】「使我见你选民的福,乐你国民的乐,与你的产业一同夸耀。」
【诗一百零六6】「我们与我们的祖宗一同犯罪,我们作了孽,行了恶。」
责怪前一代的人是一回事,而看出他们是自己的镜子,甚至自己也牵涉在其中,则又是另一回事。第6节是关键语,将第7~39节常出现的「他们」,与这里的「我们」连在一起,使控告变成了认罪。凡读此篇的现代人,也应当如此。以色列人乃是现今教会的前身;他们的罪不过是我们过犯的放大。──《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7】「我们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纪念你丰盛的慈爱,反倒在红海行了悖逆。」
【诗一百零六7~12】不信——此处借着对比法,用不信的因素衬托出信的因素。起点是思想,其推论毫不考虑神已启示的作为(7a节)与性情(7b节),而其宣泄的出口则是意志。悖逆(7c节)似乎是很极端的说法,然而对神的呼召其实只有两种反应,这乃是其中之一,虽然其中会有程度的差异。本段显示,他们最后的信心(来十一29)完全归功于神,与他们最初的反应毫无关联──从出埃及记十四10~12可读到当时的情景。──《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8】「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们,为要彰显他的大能,」
【诗一百零六9】「并且斥责红海,海便干了。他带领他们经过深处,如同经过旷野。」
【诗一百零六10】「他拯救他们脱离恨他们人的手,从仇敌手中救赎他们。」
【诗一百零六11】「水淹没他们的敌人,没有一个存留。」
【诗一百零六12】「那时,他们才信了他的话,歌唱赞美祂。」
他们信,他们就唱歌,就赞美。赞美有一个基本的内容,就是信。你不能空口的赞美,必有一个内容,你能够信,你就能够赞美。祷告到一个地步,你心里能够信,你马上就开口赞美。人在他里面有了信,如果不赞美,迟早那个信要失去。
【诗一百零六13】「等不多时,他们就忘了他的作为,不仰望他的指教,」
【诗一百零六13~15】不满——以色列人曾多次提出要求,盼望在旷野旅途能过得更舒适;这个事件取自民数记第十一章,最能披露这类经历。以色列人在两点上完全失败,而主耶稣后来在旷野中却全然胜利;一是身体的需求(她的大起欲心,民数记十一34记录成地名以作记念,相形之下,主耶稣的自制无懈可击),一是与神的关系,主不像他们一样,因祂拒绝愚蠢的挑衅,不肯试探神。──《丁道尔圣经注释》
【选民在旷野的罪(诗一百零六13~33)】中国的历史上关于「知恩报恩」故事:
楚庄王有一次欢宴群臣,正当日暮酒酣之时,灯烛忽然被一股强风吹灭了,其中有一人趁 漆黑之际调戏美女;牵扯楚庄王宫中美女的衣服。那女子当即将调戏她的人帽子上的帽缨带摘了下来,将此事暗中告诉楚庄王,请王赶快点灯,看看是谁的帽子上没有缨带,就可找出此人。楚庄王听了,不以为然,认为宴会是他设的,酒醉而致失礼,也是难免之事,岂可加以责罪呢?于是便传令说:「今晚在此 饮酒,不取下帽缨不欢。」大家都遵命将自己的帽缨摘下,继续尽兴而饮,最后狂欢而散。后来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晋国人马竟将楚庄王围困,当此千钧一发之际,有一臣子,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冲杀敌人,以致解危,使楚庄王得以脱险。事后经过询问,始知那位臣子,乃是在宴会中牵美人衣服,被摘下帽缨带的人。因楚庄王没有追究他的过犯,存心感谢,藉此机会报恩。——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一百零六14】「反倒在旷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试探神。」
【诗一百零六15】「祂将他们所求的赐给他们,却使他们的心灵软弱。」
这是甚么意思呢?就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为着满足他们的欲望,向神祷告,神垂听了他们,神给了他们,但他们在神面前却软弱了。有一种祷告完全是从我们的需要出发的,那种祷告,有时候神垂听,但那是为着满足你自己的需要,并不能满足神的心意,那种祷告并不能叫神得着甚么,那种祷告没有多大的价值。── 佚名
这是一句名言,陈明人若坚持到底,神会让步,但是却不会有好结果;此处所指最初的事件,是民数记十一18~20,及第32节所记的警告与大难。不过这句话也显示出一种模式,AV的译文表达得很好:「祂赐下他们所求的,却打发贫瘠到他们的心中。」浪子就是一例,罗得的生平更为其写照。反之,主耶稣随时仰望(神的)指教(13节),便带来美好的结果,即从旷野回来时「满有圣灵的能力」。──《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16】「他们又在营中嫉妒摩西和耶和华的圣者亚伦。」
【诗一百零六16~18】嫉妒——民数记十六3、13记载,一批自以为义的人起来攻击摩西,以为他擅自担任属灵与属世之事的领袖,而此处以简单的嫉妒一词,一语道破其动机。人的特色是自吹自擂的自义,而圣经的特色则是直话直说。马太福音二十七18为另一个类似的简洁声明:「是因为嫉妒……。」──《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17】「地裂开吞下大坍,掩盖亚比兰一党的人。」
【诗一百零六18】「有火在他们的党中发起,有火焰烧毁了恶人。」
这里提到被火烧死(参,民十六35),显然指可拉叛党也包括在作者的思想中,虽然其领袖的名字未予列出。──《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19】「他们在何烈山造了牛犊,叩拜铸成的像。」
【诗一百零六19~23】拜偶像——保罗在罗马书一23,陈述外邦人的罪状,引用了本诗第20节的七十士译本:他们将……荣耀换成……。无论是保罗、是本诗,或是神与摩西发怒的记载(出三十二10、19),都不容许我们认为,偶像不过是让人对准一个焦点来敬拜真神。那明明是替换!这句中的形容词,吃草,为令其羞惭的轻蔑语气:而在这样的选择中,他们乃是丢弃了他们的荣耀(直译,参 RV、NEB;又见耶二11),这是何等大的讽刺,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荣耀,惟独他们所事奉的神是他们的荣耀。──《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0】「如此将他们荣耀的主换为吃草之牛的像。」
【诗一百零六21】「忘了神他们的救主,他曾在埃及行大事,」
【诗一百零六22】「在含地行奇事,在红海行可畏的事。」
【诗一百零六23】「所以他说要灭绝他们,若非有他所拣选的摩西站在当中,使他的忿怒转消,恐怕他就灭绝他们。」
摩西……到祂面前站在破口(见和合本小字),这是句大胆的话,冒着我们可能误解神的角色之危险,目的在使我们不致轻忽代祷的重要性。当时历史的记载也是如此(出三十二7~14)。然而其他经文指出,神渴望见到像摩西这样的关切之心。以西结书二十二30、31尤其明显,那里的用词与此处相同,不过却将这看似矛盾的事,两面的情形都写了出来,同时强调,这样的祷告绝非装模作样。整件事的关键在于:虽有「所以」,却也有「不肯罢休的若非」(23节,参结二十二31)。──《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4】「他们又渺视那美地,不信他的话,」
【诗一百零六24~27】退后——这是「真相显露的时刻」,因他们公然拒绝进军迦南(「我们回埃及去」),而少数不同意者几乎遭人用石头打(民十四4、10)。以色列人所藐视、不信的,不只是「那美地」与神的应许(24节),而正如神所说,是祂自己(民十四11)。神起誓的譬喻说法(26节,参,民十四28:「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显示这是当代人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们将在旷野漂流、倒毙。──《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5】「在自己帐棚内发怨言,不听耶和华的声音。」
【诗一百零六26】「所以他对他们起誓,必叫他们倒在旷野,」
【诗一百零六27】「叫他们的后裔倒在列国之中,分散在各地。」
分散的威胁,在相当早期已经出现(利二十六33以下),摩西的临别赠言也予以肯定(申二十八64以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8】「他们又与巴力毗珥连合,且吃了祭死神的物。」
【诗一百零六28~31】背道——民数记二十五1记载,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而危害最大的,则是这事带来的属灵淫乱:「以色列人与巴力毘珥连合」(二十五3)。本诗也同样指出这点,并加上一个细节:祭死人,民数记没有写这件事(除非死人是对偶像的讽刺)。不过圣经屡次提及禁止向死人膜拜,显然这是以色列人很大的诱惑,她的邻国亦必不免。请特别参考申命记二十六14。
非尼哈快速的插手,「为以色列民赎罪」,因他满足了神审判的要求(民二十五13),而这亦是赎罪的要素之一(参罗八3下)。在另一次危机中,亚伦「为百零姓赎罪」,以大祭司身分,站在活人与死人中间,拿着象征献祭与代祷的香(民十六46以下;参,利十六11~13),这又是赎罪的另一要素,在希伯来书中有详尽阐述。神对非尼哈的赞赏摘录于第31节,细节则记在民数记二十五11~13。算为他的义一语,令人想起亚伯拉罕的称义,及我们的称义(创十五6;罗四3、23~25);幸好我们所要效法的,是亚伯拉罕的信心,而不是非尼哈的热心!不过我们能如此,是因审判已经执行(在义者身上,代替不义者),赎罪已经完成──不是象征,而是完全实现!──《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29】「他们这样行,惹耶和华发怒,便有瘟疫流行在他们中间。」
【诗一百零六30】「那时非尼哈站起,刑罚恶人,瘟疫这才止息。」
【诗一百零六31】「那就算为他的义,世世代代直到永远。」
【诗一百零六32】「他们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华发怒,甚至摩西也受了亏损,」
【诗一百零六32、33】激怒——这是记在民数记二十1~13的事件,当时摩西在怒中击打盘石。此处很公平地叙述了各人的责任,那时摩西首当其冲,因这是身为领袖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神绝不会是非不分。──《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33】「是因他们惹动他的灵,摩西用嘴说了急躁的话。」
【诗一百零六34】「他们不照耶和华所吩咐的灭绝外邦人,」
【诗一百零六34~39】学像异教——这一段与申命记三十二15~18立场相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19~22中引用该段,讨论基督徒如何面对异教文化。这三段经文都同意,虽然偶像是虚假的(本诗甚至没有称之为神明),然而其背后却有魔鬼;因此它们不只是欺骗的工具,更是网罗(36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35】「反与他们混杂相合,学习他们的行为,」
【诗一百零六36】「侍奉他们的偶像,这就成了自己的网罗,」
【诗一百零六37】「把自己的儿女祭祀鬼魔,」
摩西的律法中明文警告,不可向摩洛献人为祭(如:利十八21);但是此处则记有此行动,而无辜人的血一语,是王国衰败中的征兆(如:王下十六3,二十一16;耶十九4、5),因此本篇似乎是晚期的作品。但是也没有理由可认定,在黑暗的士师时代,不会发生这类事情,甚至我们还知道,有一次他们向耶和华献这种祭(士十一31)。──《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38】「流无辜人的血,就是自己儿女的血,把他们祭祀迦南的偶像,那地就被血污秽了。」
【诗一百零六39】「这样,他们被自己所作的污秽了,在行为上犯了邪淫。」
【诗一百零六40】「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的百零姓发作,憎恶他的产业;」
【诗一百零六40~46】约书亚死后,过了一个世代,审判就必须开始,以后则以可悲的规律不断重现。第40~45节的故事,在士师记中例子众多,背道、呼求、释放、再度背道,循环不已。但第46节很难放入那段早年的历史。这类蒙恩的例子(所罗门在献殿时,曾为此祷告,王上八50),只在后期的记录中才有(如:王下二十五27~30;拉一2~4)。──《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41】「将他们交在外邦人的手里,恨他们的人就辖制他们。」
【诗一百零六42】「他们的仇敌也欺压他们,他们就伏在敌人手下。」
【诗一百零六43】「他屡次搭救他们,他们却设谋背逆,因自己的罪孽降为卑下。」
【诗一百零六44】「然而,他听见他们哀告的时候,就眷顾他们的急难。」
【诗一百零六45】「为他们纪念他的约,照他丰盛的慈爱后悔。」
【诗一百零六46】「他也使他们在凡掳掠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
【诗一百零六47】「耶和华我们的神啊,求你拯救我们,从外邦中招聚我们,我们好称赞你的圣名,以赞美你为夸胜。」
这节的祷告,一方面是基于承认了全国的罪,一方面又抓住神的恒久忍耐,这便是全诗的要旨。这种祷告神最乐意回答。历代志在记载大卫迎接约柜时(代上十六35、36),将本节与下节也记在吟咏的诗中,如此便强调了一个事实:悔改在赞美中总有一席之地,而赞美在悔改中也有份。──《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六48】「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愿众民都说,“阿们!”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这节成为很合适的结尾高潮,因本诗的主题为:神的恒久忍耐胜过人的反复无常。它也成为结束诗篇第四卷的美好颂荣。
一部分困难是,不同的诱惑测探出不同的软弱。惟有主耶稣才能看出,杀害先知的一代与为他们修墓的一代,其实完全相同;这种态度不久就显明了出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没有一课学会(一百零六1~48)】
一、当赞美的神(一百零六1~3)
二、个人的请求(一百零六4、5)
三、失败的记录(一百零六6~39)
四、祷告赞美的因由(一百零六47、48)
──《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学的功课(一百零六1~48)】
一、宣召(一百零六1~3)
二、私祷(一百零六4~5)
三、在埃及之悖逆(一百零六6~12)
四、在旷野的悖逆(一百零六13~33)
五、在迦南地的悖逆(一百零六34~46)
六、祷告与称颂(一百零六47~48)
──《新旧约辅读》
【民之不淑(一百零六1~48)】
一、赞美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一百零六1~5)
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罪(一百零六6~12)
三、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罪(一百零六13~33)
四、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罪(一百零六34~43)
五、神以慈爱纪念他的约(一百零六44~46)
六、向神祈求和感谢(一百零六47、48)
── 包忠杰《诗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