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七1】「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这里描写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园时已经太迟了,树上已光秃得很,根本没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开,既无葡萄,也没有无花果。这也使人联想以赛亚书第五章七节葡萄园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却只有野葡萄。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可见弥迦在此处,似为耶和华发言。悲叹的是先知,也代表神。这里可说是锡安。锡安现在成为光秃的果树,荒凉的果园,再无佳美的果子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2】「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
这里虔诚人也指信心与行为并重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已经灭尽,找不着了。何西阿书第四章一、二节说:「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也是指这些人。
正直人也没有。正直是指对待邻舍的态度,要有道德的标准,公正的行为,但是这样的人找不着。──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3】「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言,都彼此结联行恶。」
那些官长领袖行恶是双手的,表明他不遗余力,是竭尽所能。「双手」也可能指他们在恶事是训练有素,当然双手原是训练过的,有技能,但他们误用技术与才干来行恶,犯罪的方法巧妙与彻底。君王原为行政首长,主持公正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他们只要钱财,屈枉正直。
「结联」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他们好似网一样编织起来,好像连络网,大家狼狈为奸,前呼后应,官官相护,一同犯罪,尽欺骗欺压的能事。另一种解释为「歪曲」,大家联合起来,一同歪曲事实,可任意定罪,不顾公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4】「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们应该乐于助人,建立仁爱。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对待人也是至诚恳切,但是最好的,也不过是蒺藜。蒺藜只是带刺的杂草,两面都有锋利的尖刺,只会伤害,不受人欢迎,只有丢弃,或扔在火中焚烧(参阅赛九18,十17)。最正直的,也不过是荆棘篱笆。「荆棘」与「蒺藜」可谓同义字,但「荆棘」是在原文中没有的,篱笆的作用是保护,现在只成为一种障碍。
「已经」是完成的时式,可谓「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豫言的事是那么确定,虽已成就,必将应验。降罚的日子是耶和华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须宣告危险的来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5】「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
这里讲的这些人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人,照说在他们身上应有希望可以寄托,有安全感,信得过他们,可从他们得安慰与鼓励。但是看来现在并不可靠,亲密的未必可以信托,因为人心太险恶了,可能泄露不应宣扬的,也可能出卖与加害。不但朋友,连家人也是一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在于家庭,家庭也足可维持社会安宁与安定的秩序。为求家庭的团结,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女儿虽出嫁,应随夫家,对公婆也必须尊敬。这种伦常也许不为西方社会重视,但华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视伦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来的心态。
本节所说的,却是完全失常的现象。人的仇敌竟然是自己家里的人。家庭的和美既建筑在良好的伦常关系上,家庭的解体必因其中有叛逆与不和(参阅出廿一15、17;申廿一18起;利二十9;箴二十20)。──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182 人的仇敌,何以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弥七6】
答:在先知弥迦的时代,他对于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腐败堕落景况,感到极为悲伤,深知他们在道德上日趋败坏,在灵性上贫瘠荒凉,于是哀叹当时的地上,没有敬虔正直的义人,触目却是杀人流血,巧取豪夺,无论上下,彼此结联,同谋行恶,惟利是图(2,3),没有一个可靠的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密朋友,也是各怀鬼胎,无可信任,是所谓无亲情,不解怨,以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生活、人际关系,都变得支离破碎,不堪收拾。因此,先知警告他们说:「不要依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题说,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5,6)这两节经文,已把他们的家庭伦常乖舛、道德丧亡的程度,描写得淋漓尽致。先知在此警告百姓的总意,乃是教训他们不要依赖世人,惟要仰望依靠神,他要在黑暗中为人作光,伸冤辨屈,使人得见他的公义(7-10)。
先知在此所说的话(6),到了新约时代,也曾为耶稣基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所引用(太十35,36,路十二33)。主所引用的教训,更为直截了当而明显,指那些信他和不信他的人,成了强烈的对立,那就是起了生疏或分争的事情发生。如在一家之中,爱主信主的人,有基督作主为依靠,脱离罪恶,过分别为圣的生活,成为主的门徒,作神的儿女;那不爱主不信主的人,以置鬼为王作主,不肯离开罪恶的生活,走世界的道路,一切受到置鬼的管辖。因此,信与不信两者之间,产生分争对立的状态,所以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了。这样,小则个人家庭的光景是如此,大则推论到国家社会人群亦复如此。如果内有信的人,又有不信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岂不是同样的要起抗拒和分争,那不信者岂不是成为信者的仇敌么!!(参拙著新约圣经问题总解--上册太十34-36解题)――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弥七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我的神必应允我。」
仰望与等候,实际上是信心的涵义。诗篇第卅八篇十五节:有「仰望」的样(参阅诗四十三5)。这里弥迦是论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并且盼待豫言的应验。「我的神」确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与他有特殊的关系(赛七13,不可使神厌烦。何九19,我的神必弃绝恶人,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体会的。)敬拜者必须与神保持完好的关系。先知在黑暗的日子里,始终要高举神,成为有力的见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耶和华的光能救我脱离黑夜幽暗(七7-8)】有神的光,便满有属灵辨别的能力,能辨是非,分真伪,就能讲出真理。充满神的灵,神的光,就能除去幽暗。
几百年前,罗马城的圣彼得堂,门前那块方尖碑,当他们竖立这方尖碑时,要用很大的绳子拉它,但绳子一松,碑就很易倒而断,当时有个过路人看见,立即说,快取些水来,淋在绳子上,绳就会拉紧了,将方尖碑竖立了。
我们读书,预备作事,但有了才干,若没有力量,仍不能作工,只是荒费时间而已。所以至于我,我藉耶和华的灵,满有力量,公平纔能,拯救人归向光明,归向耶稣基督。── 蓝如溪《弥迦书信息》
【弥七8】「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仇敌是谁?这里是集体名词,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敌(参阅俄12起;诗廿五2,卅五19)。「我虽跌倒,却要起来。」信心一直在困难之下,但最后必然得胜,后期先知常有这样的信息(结卅七-卅九章及亚十四章)。
黑暗与亮光,常指苦难与安乐(可参阅摩五18;赛六十二1起,九1起,五十八10,五十九9;伯三十26)。
这里还是受苦者的心声,他们仍无法起来,仍在黑暗里,敌人仍猖狂地肆虐,但他们有信心,深信耶和华必赐力量,使他重新振奋。耶和华必作他们的光。使他们可以从患难的黑暗转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时候我们会跌倒,有时甚且跌倒得十分厉害。可是「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祂的手扶持我,我虽跌倒,却要起来,继续前面的路程。
跌倒并不可怕,灰心丧志最可怕。有人跌倒了连志气都跌碎,从此一蹶不振,把前途断丧。
请记得,当你跌倒时,撒但会欺骗你,要你自暴自弃,心灰意冷;仇敌会向你夸耀,使你内心破碎,羞惭莫名。我们应当向仇敌说:「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神永远是我的力量,拯救,亮光,祂必领我到光明中。」── 吴恩溥《没药汁》
【弥七9】「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办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耶和华公义的怒气,是由于以色列人的罪恶。他们也切实承认:「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会有这认识。他们是神击打选民的杖,他们不过是工具,却以为他们可以胜过神的子民,胜过以色列的神。这就是他们基本的错误,所以神要为以色列人辩屈与伸冤。
这样说来,神的怒气不过是短暂的(诗一○三9),当祂的管教目的达成以后,耶和华必转向以色列的仇敌。那时以色列是义者,神算他们为义,必不再有毁坏的威胁。神恼怒的,不是他们,而是外邦人(参阅亚一15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0】「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仇敌对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们居然任意亵渎神,「耶和华你的神在那里?」是外邦人当作笑谈的问语,明知以色列人不仅无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为耶和华必定报应。
我必亲眼见仇敌遭报,那是带着憎恨的目光(参俄12、13;结廿八17;诗廿二18)。仇敌遭报,表明他们战败。胜利者将脚踏在仇敌身上,强调制胜敌人的威风。他们就成为街上的泥士,毫无功能与用处,只被践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1】「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
「墙垣」原来只是指葡萄园的围墙,为保护之用,也表明只为私人,不能公开,也不是为供众人享用的。从传统来说,专供耶和华使用,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完善健全的关系(参阅诗八十13,八十九40;赛五5)。
境界的开展,也是神的应许。在以赛亚书第廿六章十五节,神应许增添国民并扩张四境。这必然会实现。这里提到这应许,是否指以色列属灵的地界开展,使外邦人也可前来敬拜,不再局限于以色列人。但是此处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环境,或者两者的涵义都存在。──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2】「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从亚述的边界,就是大河那边,在东北地区,到埃及边界,就是在西南。从东北到西南,东西两端在先知的观念是整个的世界。
从这海到那海,那该是地中海到波斯湾。从这山到那山,是从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从北至南也是极大的距离。这是包括全地(参阅亚九10;诗七十二8,一○七2)。以色列地理环境可能有那么辽阔,因为神的祝福临到他们,是新以色列的领土。──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3】「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这地不会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参阅耶四十九13、17,五十23;番二13、15;珥三19)。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恶之辈,他们行事罪恶的结果,必受审判(撒下廿一1起;赛廿四5;利十八25)。他们的地土必然荒凉(参阅赛三10;耶十七10,廿一14,卅二19)。外邦人之地必然荒凉,是耶和华显现的结果(参阅鸿一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他们是在迦密山的树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样,并非指迦密山,却是丰沃之地。当然迦密地区以丰盛的牧草著名,确为羊群最好的住处。「迦密」在以赛亚书第廿九章十七节译为「肥田」(因为利巴嫩不能成为迦密山),第卅二章十五节也作同样的译词。
但是他们是独居的民,他们在树林中,似指他们被隔绝受忽略,指他们在历史的困境里(参考本书三12;何二14;赛廿一13,廿九17以及卅二15)。
他们求神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那两处是在约但河之东,牧草十分丰饶。在大卫所罗门的时代,是归以色列的版图,曾经被亚兰人所侵占。耶罗波安王又收复这失地。以后又被亚述所侵。所以这里的祈祷求神再使他们收复,可得丰富的食物,像古时一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5】「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这里的「我」是指耶和华,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有关救赎的恩典,所以这是救恩的历史。「他们」原为「他」,指列国的整体(下一节说明出来)。好像「你」出埃及(中译词没有把「你」译出)。这里「你」必指以色列(出十三3,廿三15;申十一10;诗一一四1)。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与他们一起出来,制胜仇敌(士五4;赛廿六21,四十二13;诗六十八7)。这是耶和华的显现(参阅弥一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6】「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摀口,掩耳不听。」
列国的败亡与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节已经描述了。现在再重述,必有特别的重点。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胜耶和华的百姓。现在看见耶和华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他们必用手摀口,在惊奇与惧怕中不敢说话(参士十八19;伯廿一5,廿九9,四十4;箴三十32;赛五十二1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7】「他们必餂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伯。」
敌人在失败之后,必卑微地乞怜。古时的习俗是由败落的仇敌俯伏在地,来吻胜利者的脚,表示投诚降服(参阅诗七十二9)。这种动作好似餂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参阅创三14;赛四十九23)。
他们战兢地出营寨投降,也是摄于得胜者的威荣。他们在营寨中原以为可以躲藏,但最后仍是不敢不出来乞求。神使他们失败,不仅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为显明祂是耶和华唯一的真神。那些外邦人曾轻忽神,压迫祂的百姓,现在他们不得不惊惧(参阅诗卅三8,六十七8,一○二1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8】「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怒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有何神像你」这种语气好似诗篇中的颂词(诗七十一19,七十七14,八十六8,八十九7、9,九十六4,九十七9;参阅出十五11的诗歌)。
会众是神产业的余民,他们是耶和华的产业,但是他们是在劫后余生的人,是审判后的余数,他们有责任来从事复兴的工作,他们是以色列复兴的余数。施恩(原意为怜悯或信实),是神拣选的恩惠,祂的恩惠不仅赦免,也行拯救(诗六4,八十五7,八十六5,一○三4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承认罪过并悔改离罪才得赦免(七18~20)】犹大后悔,知道卖了无辜的人,要把钱还给祭司长,但他没有蒙赦,是因他只向人认罪,没有向神认罪。(诗卅二5,箴廿八13)「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廿六20)蒙赦罪,不但要认罪,也要悔改离罪,即行事要与悔改的心相称。
我认识一个人,在妻子以外,爱其他女子,被妻子知道之后,甚至跪在妻子面前认罪,但不久又再犯。二十五年来这样屡认屡犯。前三年,我遇见他妻子,她哭着对我说,她丈夫仍然如此。可见若认罪不离罪,必再犯罪,因为罪追上了他。——蓝如溪《弥迦书信息》
【弥七19】「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罪孽在此处好似战败的敌人,被踏在脚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无法作崇。这是在旧约中特有的表像。罪好似法老军队在红海边的追逐,以后都淹没在红海的怒涛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探处」(出十五5)。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却。──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20】「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这是神圣约的慈爱,是有恒久的信实。西乃的圣约可以赓续(出卅四6),就是这信实的爱。神对他们的应许有三端:应许之地,丰饶与佳美。子孙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地上的尘土。又有充足的福分(参阅创十二2起,十五5起,廿二16-18,廿八13起)。神对亚伯拉罕应许,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从个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国家,由国家至万民,神要将全人类连结在一起,先从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们施恩典,拣选他们为属神的子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余民之幸福(七11~20)】
一、疆域拓展(七11~13)——日子必到,以色列的疆域必展开,其展开之经过:
1、土地难免荒凉(七13)
2、墙垣必要重修(七11)
3、境界必要展开(七11~12)
二、人民安乐(七14~17)
1、在先知祷告中所希望的生活(七14)
(1)以色列是神独居的民
(2)以色列是神产业的羊
(3)容以色列在本地得牧羊
2、在神的允许里所表显的生活(七15~17)
(1)看神奇妙事(七16)——列国看见神所行的事,就必惭愧
(2)列国皆降服(七16~17)——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神而惧怕
三、蒙神悦纳(七18~20)
1、罪孽一概除尽(七18~19)(但九24)
2、实验古时应许(七20)
——贾玉铭《圣经要义》
【百姓在灵程所作的(七章)】
一、第一步先知道自己的痛苦
二、第二步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三、第三步要重建墙垣,回到神面前
四、第四步百姓向神发出赞美的声音
——鲍会园《乱世中的呼召──弥迦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