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尼西亚会议并未平息亚流派之争。
亚流和好些主教拒绝在尼西亚信经上签字,仍然有不少人附从亚流,也有很多人批评大会所采用之词不能完全表达基督教信仰,这批人得到皇帝和皇室的支持,因此,亚他那修必须不断地、再接再厉地为尼西亚信经中基督神性的教义奋斗、直到死日。
亚他那修死后,为正统信仰(orthodoxy)而奋斗的领导责任落在三个人身上,他们被誉为“加帕多家三杰”(The three great Cappadocians)。
三位均来自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省,是初期教会的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拿先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贵格利(Gregory of Nyssa),这三位弟兄为了护卫圣经的正确教导,不顾一切、勇敢地坚定奋斗。
尼西亚信经没有提及圣灵的神性,为此,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
会议中,除再度确定尼西亚信经外,更宣告了“圣灵具有神性”的信仰。
“三位一体”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
至此,教会对圣父、圣子、圣灵为三而一之真神的信仰,才正式确立。
这时教会才真正将亚流主义完全排除。
此后,亚流主义逐渐消声匿迹。
4.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然而,上述会议仍然没有充份表达教会对基督位格的了解。
根据圣经的启示,基督不但是神,他也是完全的人。
为了拯救世人,基督必须有“完全的人性”,这一点和他有“完全的神性”同样重要。
教会对基督的神性曾意见分歧,如今对基督的人性以及人神二性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在这方面获得一致的看法以及清楚的了解,需要更多的研讨与思考,于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争辩再度展开。
终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在尼西亚附近的迦克墩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在以弗所举行,,将于本章稍后讨论),约有600位主教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所制订的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同样重要,教会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外,又承认“基督有完全的人性”。
教会宣告:“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
而这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尼西亚和迦克墩信经所表达的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信条。
十七世纪的改教运动虽然把西方教会分裂了,却未曾拒绝这些信经,也未曾加以修改。
至今这两篇信经仍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与大部份复原教所接受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