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伊莉沙白时代的改教运动
玛利死后,由妹妹伊莉沙白即位。
当玛利在位时,伊莉沙白的生命一直在危险中,因为她受教于克蓝麦,表面上遵行天主教礼仪,心中却归属复原教。
登基以后,她终于可以使英国改教运动获胜。
玛利逼迫的原来目的是要将复原教主义全盘消灭,但没想到,竟造成全国反罗马情绪的高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甚。
这再一次证明了:“殉道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
公元1559年四月二十九日,国会在强烈反对下,再度通过“最高治权法案”。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政府摒拒了所有教皇在英国的权柄。
接下来是修订“爱德华六世公祷书”,将其中反教皇的祷告文删除;至于天主教基督身体临在圣餐饼与杯中的教义,则暂不讨论。
原来在公祷书中曾清楚说明,圣餐时下跪并非对“饼”的敬拜,但为了讨好天主教,在修订时,把这一段删掉。
这些妥协之举,在当时看来似乎相当明智,谁知道却成为后来许多不满与冲突的根源。
公元1563年,又在教义上做了一点修改。
把原来的“四十二信条”缩减到三十九条,而成有名的“三十九信条”(Thirty-nine Articles),也是今天英国教会正式公认的信条,
这些在教义上、崇拜上、及教会行政上的改变,经过正式采纳后,便称为“伊莉沙白决议案”(Elizabethan Settlement)。
英国改教运动至此暂告一个段落:但从本书第三十四章以后,我们会发现,它不但继续发展,而且更加激烈。
天主教徒在英国,从此变成了少数人。
从表面上看,英国的改教运动是由政府、国王、女王所推动;看起来,政治目的超过宗教目的;但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宗教情绪滋长在英国国民的心中,这些国王、女王也是无法带出改教运动的。
研讨问题:
1.
既然罗马天主教宣称圣经就是权威,为什么要将翻译圣经的人处死?
2.
民族意识如何影响英国的改教运动?
为什么要订立“最高治权法案”?
3.
亨利八世真的想改革教义吗?
他为什么被教皇封为“信仰护卫者”?
4.
亨利八世对修道院的态度如何与民族主义发生关联?
5.
在玛利统治之下,英国人必须如何调整信仰以便和女王的统治一致?
为什么当时人们认为因王、女王有权干涉他们的信仰?
6.
“伊莉沙白决议案”事实上是一个妥协,伊莉沙白所关心的是不是真理的问题?
7.
解释下列名词:丁道尔、大主教克蓝麦、三十九信条、公祷书、叛国与异端法案。
8.
英国改教运动与苏格兰改教运动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