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八、佛教――探求逃避愁苦之宗教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 by 魏司道


佛教系亚洲最重要的宗教,发源于印度,但在今日的印度却没有多少佛教徒。佛教起于主前六世纪——约于圣经中但以理被掳巴比伦时期。有一个名为释迦牟尼(Sakya Muni)者于主前五六六年生于北印度王族之家(今之尼泊尔),尚在弱冠之年即与一位公主缔婚。据野史所传,其父试以种种方法挽救他脱离一切悲苦、疾病与死亡的接触。一日此少年乘车出游。目睹衰老病老之苦,又见一出家修道婆罗门教行者。于是佛陀(即释迦牟尼)决志离家,他当晚对入睡中的娇妻爱子作最后一瞥,就不告而辞了。六年之久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刻苦极严,几乎饿死。
在六年之末大失所望,因他并未寻获属灵的光照或内心的平安。在此次失望之后,释迦摈斥此遁世之法,追随他的五个弟子也离开了他。此后释迦获得一种经验称之为“开悟”。这是当他在“菩提”(道、觉之意)树下打坐时得到的。所临到他的这种内觉,就是人类苦难之真正来源,乃是“欲念”。如果人能够摆脱一切欲念,他即可得到属灵的平安,去涅                           盘之路于此开通。(涅盘意即藉吸收非人格的一切,而失掉一切个人的意识)。
在此经验之后,释迦被称为“佛陀”(Buddha)(悟者、觉者)。严格说来,“佛”乃名称,而非个人之名,但往往当作人名使用。佛陀起初企图为自己保守此新发现的秘诀,但他至终胜过此试探,并决意与世人共享他的内觉。从前离开他的五个弟子又回到他这里,成为最初的佛教徒,为后世无数信众的模范。
佛陀设立了僧侣制度。他走遍印度北部传讲他的新道理,并发表了十项律例: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六、节饮食、午后禁食。七、避免观舞、禁止歌唱及看戏剧。八、禁用花冠、香粉、珠宝手饰等类。九、禁止睡眠于高榻。十、不可收受金银。
僧侣务必至少遵守此十项律例,但一般佛教徒只须遵守前五项。
陀佛卒于八十高龄,也就是在推广他的佛教信仰四十五年之后,可能因食物中毒而死。
佛陀并不像许多印度的思想家,对于思辨哲学的问题发生兴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谓心理学,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学来解救人的困难。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难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别是当他的欲念未受严格控制的时候。他并不相信任何真神,并主张祈祷是完全无用的。他声称印度的吠陀经以及祭司制度毫无价值。
佛陀采用了印度教的业律(Karma)教义,但加以修改。印度教虽渴慕无数次的再生,但佛陀主张在个人生平中可以逃脱业障。这意思是说在今生可能达到目的,无须脱生。
佛陀教训泛爱的本分。但这必须是非人格性的、客观的、爱普世的一般人类,并非仅仅几个人(普渡众生)。佛陀又拟定“四圣谛”及“八正道”为得救之法,藉此佛教徒可以逃避无止境的脱生。四圣谛即:
一、生老病死苦的圣谛。
二、欲念为苦难之源的圣谛。
三、却苦的圣谛,欲念止,苦难即止。
四、八正道即领人至却苦之圣道。
八正道:
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这就确保在死时进入涅盘。
佛陀本身虽然真是个心理学家,不信仰真神上帝,但在他死后人们却崇拜他,企图从他本人得安慰,胜过他苦难的教训。他不但被认为“启蒙者”,也是“慈悲者”。
佛教在佛陀死后迅速广传。在最初三百年佛教信仰只不过有几个不同的宗派。主前二五〇年印度阿育王登基,他对佛教的广传有莫大贡献,派遣宣教师至锡兰岛,又远至叙利亚、埃及与希腊。
东南亚的佛教锡兰、缅甸、泰国(即暹逻),柬埔寨――称为小乘佛教。此派佛教与佛陀的最初派最相近。该派主张佛陀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他已超越生成与中止的性格。此南传佛教着重佛陀所教导的,藉严格自律与修养来得救。此派亦获得某些宗教上的特点,如尊敬佛陀之遗物。
小乘佛教寺院内设置庞大的佛像。在理论上这不过是雕像而已,但在实际风俗上乃是偶像,而且一般佛教徒均崇拜之。普通人相信在此像面前祈祷必蒙垂听。
佛教另一大宗派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系以后产生的,约于基督时代。在此新型佛教中,心理学上的自我修养不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乃是显著的宗教观念与特点。佛陀被崇拜为神,但佛陀并非独一之神,乃众佛之一,有些降世,有些仍在天上。得救不再完全是个人修行的事,乃相信有一位无限仁慈者,甘心救苦救难。
大乘佛教在亚洲极为盛行。在中国、韩国与日本尤为繁盛。大乘是最崇拜偶像的佛教。在宇宙中心即是佛的本质,换言之,“爱物之心即生佛”。每人心中都有佛性,此佛性可以培植。
佛教的极端方式即是喇嘛教,这是西藏与蒙古的佛教,他们相信“喇嘛”就是佛陀的再生――即所谓活佛。
有一位基督教的学者称佛教为“远东的鬼火”。佛教已惊人地把握住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亚洲。佛教如此成功我们将作何解说呢?可以说佛教对于真正的、普遍的人类苦难问题,毫无贡献,无所陈述。但说来可怜,人们没有主耶稣基督和祂的救恩,他们就以佛教为至善。佛教也确能给受困扰者内心的安稳。亚洲无数人民所受的痛苦非欧洲人所能想像,所能理解。佛教的力量就是在于它给人解脱无限愁苦的应许,但可惜那是虚伪的应许,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
佛教虽有其感人至深的特点,但究竟是虚伪的宗教。第一、佛教轻重倒置,所关心的是错误的问题,它从苦难的问题着手,而忽略了罪(道德上的恶)的问题――苦难的真正原因。基督教所传的是从罪恶里得拯救。佛教所传的是从苦难中得解脱。
第二、佛教并无清晰真实的上帝观。人既不认识真神,焉能得到真正的平安!正如伟大的奥古斯丁所说:“神阿,你为你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非在你里面找到安息,是永远不会安息的。”佛教在其原初的形式上是无神的心理学上的自律;在其后的形式上乃是无限多神的与拜偶像的。论到永生的真神,佛教毫无所知。
第三、佛教对得救与人类命运的观念根本错误。这是无基督与其流血赎罪的救赎。佛教有许多“救主”,但没有救人类出罪的真正救主。佛教认为人终极的命运乃在个人静坐于涅盘。佛教与基督教之区别于此显示无遗。根据佛教,人类生命与意识的继续乃是罪恶,是必须从此脱离。归于虚无乃理想的目标。但根据基督教,人的生命是神的恩赐,是为活到永远而被造的。个人生活可以从自私与恶念中得洁,而且可以永远得到圣洁的愿望。如此说来,佛教希求消灭欲望,基督教以高尚的目标来达到人的愿望。佛教应许受苦的人入涅盘,但耶稣基督说:“我来是要得人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基督所给人的,不是生命的消失,乃是生命的满溢。
讨 论
1.释迦牟尼生于何时?何地?
2.根据传说何事吸引他出家当和尚?
3.所谓“大觉悟”是什么意思?
4.释迦牟尼六年的苦修有什么结果?
5.“大光照”是什么意思?
6.佛陀所胜过的试探是什么?
7.佛所制定的十项律例是什么?
8.佛教的基本性质为何?
9.佛陀如何更改印度教的业律?
10.佛陀对于爱护人类有何教训?
11.四圣谛是什么?
12.佛教徒对于佛陀死后,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
13.印度王差遣佛教宣教师进到什么国家?
14.上乘佛教是什么意思?上乘佛教都是在那些国家?
15.一般佛教徒对庙宇的佛像采取什么态度?
16.下乘佛教与上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17.下乘佛教尽在那个国家盛行?
18.喇嘛派所主张的特别信仰是什么?在那个国家最为盛行?
19.我们如何解说佛教的成功?
20.所说佛教是由错误的问题开始的是什么意思?
21.佛教的神观有何错误?
22.佛教对人类命运概念与基督徒的永生观有何对比?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佛教系亚洲最重要的宗教,发源于印度,但在今日的印度却没有多少佛教徒。佛教起于主前六世纪——约于圣经中但以理被掳巴比伦时期。有一个名为释迦牟尼(Sakya Muni)者于主前五六六年生于北印度王族之家(今之尼泊尔),尚在弱冠之年即与一位公主缔婚。据野史所传,其父试以种种方法挽救他脱离一切悲苦、疾病与死亡的接触。一日此少年乘车出游。目睹衰老病老之苦,又见一出家修道婆罗门教行者。于是佛陀(即释迦牟尼)决志离家,他当晚对入睡中的娇妻爱子作最后一瞥,就不告而辞了。六年之久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刻苦极严,几乎饿死。 在六年之末大失所望,因他并未寻获属灵的光照或内心的平安。在此次失望之后,释迦摈斥此遁世之法,追随他的五个弟子也离开了他。此后释迦获得一种经验称之为“开悟”。这是当他在“菩提”(道、觉之意)树下打坐时得到的。所临到他的这种内觉,就是人类苦难之真正来源,乃是“欲念”。如果人能够摆脱一切欲念,他即可得到属灵的平安,去涅                           盘之路于此开通。(涅盘意即藉吸收非人格的一切,而失掉一切个人的意识)。 在此经验之后,释迦被称为“佛陀”(Buddh
a)(悟者、觉者)。严格说来,“佛”乃名称,而非个人之名,但往往当作人名使用。佛陀起初企图为自己保守此新发现的秘诀,但他至终胜过此试探,并决意与世人共享他的内觉。从前离开他的五个弟子又回到他这里,成为最初的佛教徒,为后世无数信众的模范。 佛陀设立了僧侣制度。他走遍印度北部传讲他的新道理,并发表了十项律例: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六、节饮食、午后禁食。七、避免观舞、禁止歌唱及看戏剧。八、禁用花冠、香粉、珠宝手饰等类。九、禁止睡眠于高榻。十、不可收受金银。 僧侣务必至少遵守此十项律例,但一般佛教徒只须遵守前五项。 陀佛卒于八十高龄,也就是在推广他的佛教信仰四十五年之后,可能因食物中毒而死。 佛陀并不像许多印度的思想家,对于思辨哲学的问题发生兴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谓心理学,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学来解救人的困难。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难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别是当他的欲念未受严格控制的时候。他并不相信任何真神,并主张祈祷是完全无用的。他声称印度的吠陀经以及祭司制度毫无价值。 佛陀采用了印度教的业律(Karma)教义,但加以修改。印度教虽渴慕无数次的再生,但佛陀主张在个人
生平中可以逃脱业障。这意思是说在今生可能达到目的,无须脱生。 佛陀教训泛爱的本分。但这必须是非人格性的、客观的、爱普世的一般人类,并非仅仅几个人(普渡众生)。佛陀又拟定“四圣谛”及“八正道”为得救之法,藉此佛教徒可以逃避无止境的脱生。四圣谛即: 一、生老病死苦的圣谛。 二、欲念为苦难之源的圣谛。 三、却苦的圣谛,欲念止,苦难即止。 四、八正道即领人至却苦之圣道。 八正道: 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这就确保在死时进入涅盘。 佛陀本身虽然真是个心理学家,不信仰真神上帝,但在他死后人们却崇拜他,企图从他本人得安慰,胜过他苦难的教训。他不但被认为“启蒙者”,也是“慈悲者”。 佛教在佛陀死后迅速广传。在最初三百年佛教信仰只不过有几个不同的宗派。主前二五〇年印度阿育王登基,他对佛教的广传有莫大贡献,派遣宣教师至锡兰岛,又远至叙利亚、埃及与希腊。 东南亚的佛教锡兰、缅甸、泰国(即暹逻),柬埔寨――称为小乘佛教。此派佛教与佛陀的最初派最相近。该派主张佛陀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他已超越生成与中止的性格。此南传佛教着重佛陀所教导的,藉严格自律与修
养来得救。此派亦获得某些宗教上的特点,如尊敬佛陀之遗物。 小乘佛教寺院内设置庞大的佛像。在理论上这不过是雕像而已,但在实际风俗上乃是偶像,而且一般佛教徒均崇拜之。普通人相信在此像面前祈祷必蒙垂听。 佛教另一大宗派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系以后产生的,约于基督时代。在此新型佛教中,心理学上的自我修养不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乃是显著的宗教观念与特点。佛陀被崇拜为神,但佛陀并非独一之神,乃众佛之一,有些降世,有些仍在天上。得救不再完全是个人修行的事,乃相信有一位无限仁慈者,甘心救苦救难。 大乘佛教在亚洲极为盛行。在中国、韩国与日本尤为繁盛。大乘是最崇拜偶像的佛教。在宇宙中心即是佛的本质,换言之,“爱物之心即生佛”。每人心中都有佛性,此佛性可以培植。 佛教的极端方式即是喇嘛教,这是西藏与蒙古的佛教,他们相信“喇嘛”就是佛陀的再生――即所谓活佛。 有一位基督教的学者称佛教为“远东的鬼火”。佛教已惊人地把握住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亚洲。佛教如此成功我们将作何解说呢?可以说佛教对于真正的、普遍的人类苦难问题,毫无贡献,无所陈述。但说来可怜,人们没有主耶稣基督和祂的救恩,他们就以佛教为至善。佛教也确能给受困
扰者内心的安稳。亚洲无数人民所受的痛苦非欧洲人所能想像,所能理解。佛教的力量就是在于它给人解脱无限愁苦的应许,但可惜那是虚伪的应许,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 佛教虽有其感人至深的特点,但究竟是虚伪的宗教。第一、佛教轻重倒置,所关心的是错误的问题,它从苦难的问题着手,而忽略了罪(道德上的恶)的问题――苦难的真正原因。基督教所传的是从罪恶里得拯救。佛教所传的是从苦难中得解脱。 第二、佛教并无清晰真实的上帝观。人既不认识真神,焉能得到真正的平安!正如伟大的奥古斯丁所说:“神阿,你为你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非在你里面找到安息,是永远不会安息的。”佛教在其原初的形式上是无神的心理学上的自律;在其后的形式上乃是无限多神的与拜偶像的。论到永生的真神,佛教毫无所知。 第三、佛教对得救与人类命运的观念根本错误。这是无基督与其流血赎罪的救赎。佛教有许多“救主”,但没有救人类出罪的真正救主。佛教认为人终极的命运乃在个人静坐于涅盘。佛教与基督教之区别于此显示无遗。根据佛教,人类生命与意识的继续乃是罪恶,是必须从此脱离。归于虚无乃理想的目标。但根据基督教,人的生命是神的恩赐,是为活到永远而被造的。个人生活
可以从自私与恶念中得洁,而且可以永远得到圣洁的愿望。如此说来,佛教希求消灭欲望,基督教以高尚的目标来达到人的愿望。佛教应许受苦的人入涅盘,但耶稣基督说:“我来是要得人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基督所给人的,不是生命的消失,乃是生命的满溢。 讨 论 1.释迦牟尼生于何时?何地? 2.根据传说何事吸引他出家当和尚? 3.所谓“大觉悟”是什么意思? 4.释迦牟尼六年的苦修有什么结果? 5.“大光照”是什么意思? 6.佛陀所胜过的试探是什么? 7.佛所制定的十项律例是什么? 8.佛教的基本性质为何? 9.佛陀如何更改印度教的业律? 10.佛陀对于爱护人类有何教训? 11.四圣谛是什么? 12.佛教徒对于佛陀死后,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 13.印度王差遣佛教宣教师进到什么国家? 14.上乘佛教是什么意思?上乘佛教都是在那些国家? 15.一般佛教徒对庙宇的佛像采取什么态度? 16.下乘佛教与上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17.下乘佛教尽在那个国家盛行? 18.喇嘛派所主张的特别信仰是什么?在那个国家最为盛行? 19.我们如何解说佛教的成功? 20.所说佛教是由错误的问题开始的是什么意思? 21.佛教的神观有何
错误? 22.佛教对人类命运概念与基督徒的永生观有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