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哥林多前书
作者:保罗。约在95A.D.时,罗马的革利免在至哥林多书内,已引用及证实保罗的至哥林多前书,故此指出本书为保罗所著之外证较保罗其余的为早;此后其他的外证也异常充实。
日期:56A.D.春(徒20:31)。
地点:以弗所(16:8)。
持信人:哥林多教会代表团(16:17)。
目的:以基督爱的福音矫正及教导教会的各类混乱。
主题:福音在教会问题上之应用。
特征:
(1)在书信中本书之篇幅仅次于罗马书。
(2)在教义的讨论上,如主福音(十字架)(1:18-25);主餐(11:17-34);主爱(13章);主复活(15章)为其他地方之冠。
(3)显出使徒时代一些教会令人痛心的内幕。
(4)讨论十字架的道理较其他书强,曾被称为十字架与社会的书信(注24)。
(5)文学上本书较保罗其他书信简单易明。
(6)钥字十字架、荣耀、痛苦等,这些指出书内思路之气氛。
历史背景:
A.哥林多城市
哥林多为南(亚该亚省)北(马其顿省)希腊交界附近的重镇,人囗约六十五万,当亚历山大帝在位时,哥林多为一战略中心,也是连结南北狭长山腰的一要城。东边为坚革哩(参罗16:1),海拔1800尺,居高临下,水源充足,形势超绝。罗马灭希腊后(147B.C.),因此城之军事价值,曾于46B.C.重建旧城,并屯军该处。在耶稣时代,
它是亚该亚省的首府,也是罗马帝国四大都会之一。
在商业上,哥林多城是东西交通主要的干线,故商业旺盛,富甲一方,人种杂沓--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东方人等,而城内三分之二的人囗是奴隶,因此这五方混杂的富城,奢华宴乐著名于当世。
在宗教方面,各方各地之信仰和崇拜萃会在这城中,特别是希腊女神亚弗底(Aphrodite)之膜拜相当盛行。在哥林多之南不远的亚略哥林多山上(Acrocorinthus),还有一座宏大的神庙,此庙宇有**千人。在城中又建有罗马女爱神维纳斯庙(Venus)(罗马式之亚弗罗底神),故其淫靡之风早已举世闻名。当时名谚哥林多化(Corinthianize)为放荡纵欲的别名(参保罗在此城中著其罗马书1:18-32经节)。
在文化上,哥林多人专崇智慧,偏重哲学知识的价值(故他们轻视拉比出身之保罗,而爱亚力山大式的亚波罗(参徒18:24-28),城内哲理之学校四布,他们夸言道:每条街道必遇圣贤(注25)。
B.哥林多教会
1.起源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第二次旅行传道到达哥林多创立的(徒18:1;林前3:6,10;4:15)。是时他在马其顿建立好几个教会,但逼迫把他赶到雅典。在雅典,他的工作也不太成功,后来到哥林多,找着因革老丢迫迁逃来的百基拉、亚居拉,以织帐棚为业,边作边传福音。他们为道迫切(徒18:5),又得从腓立比来的西拉助阵(才与财)(林后11:8-9),释去用手作工的劳苦。他们的成功使犹太人烈怒,但刚要离开时(免在帖撒罗尼迦之历史重演),神在夜间安慰及保证他们的工作(徒18:9-10),他们遂多住下,坚固当地的教会。
2.成员
哥林多教会之会友成员相当复杂,有希腊、罗马、犹太及别国籍的人,故仍以外邦人为主(林前12:2)。他们的出身或社会阶层比国籍更为参差,士农工商,贫富贵贱,奴隶自主,君子**,各式各样,因此一些异端之道德或人生观念便潜进教会来,使教会受影响不少。
C.哥林多前书著成的动机
哥林多前书著成的动机并非因某一件事,而是因一连串的事积聚而成的。
1.远因
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后离开哥林多时,百基拉与亚居拉也同去,他们到达以弗所。在那里亚居拉夫妇便留在当地工作,而保罗续程往耶路撒冷去(徒18:18-22)。在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保罗回到以弗所事奉达三年之久(徒19:10;20:31)。在此期间,他曾访问哥林多(林后12:14;13:1),主要目的在矫正错误,促进合一,也曾致他们一信(林前5:9),此信现今己失落。
2.近因
从书内之暗示(1:11),保罗给他们前一封书信(5:9)显然给人误解了,及至他晓得哥林多教会的问题仍在时,他便决定差发提摩太前去,代表他解释或提醒(徒19:21-22;林前4:17)。提摩太启程不久,哥林多教会有二位使者到访保罗(林前16:17),请教他一些问题(前信所引起的)(参7:1;8:1;12:1;16:1)。故此,保罗立即书就他的哥林多前书(亦可说是哥林多二书),请这代表团带回去。
大纲:(按题材非格式论)
一、引言(1:1-9)
A.问安=1:1-3
B.感恩=1:4-9
二、教会性的问题(1:10-10:33)
A.教会的分争=1:10-4:21
1.分争的原因=1:10-17
2.反分争的原因=1:18-4:21
B.教会的混乱=5-10
1.**的问题=5
2.争讼的问题=6:1-11
3.**的问题=6:12-20
4.婚娶的问题=7
5.祭物的问题=8-10
三、教义的问题(11-15)
A.聚会的问题=11
1.蒙头的问题=11:2-16
2.主餐的问题=11:17-34
B.恩赐的问题=12-14
1.基本的认识=12
2.实际的劝勉=13-14
C.复活的问题=15
1.基督的复活=15:1-19
2.基督徒的复活=15:20-58
四、结语(16)
A.捐献之事=16:1-4
B.个人计划=16:5-12
C.劝勉问安=16:13-24
摘要:
哥林多前书为一本矫正教会的书卷,无论在教规上、教义上,都显出保罗对该教会迫切的企望,故此信按实意可列为教牧书信之一。
本书的段落可按格式分(注26),或可按题材分。笔者认为前者虽合哥林多前书的格式(笔者附在图析内),但后法较为简单易记,而又非牵强附会,故本摘要随此法释义。本书除却书信的格式首(引言,1:1-9)尾(结语,16章)外,可分为二大段,即教会性的问题(1:10-10章)及教义性的问题(11-15章)。
一.引言(1:1-9)
A.问安(1:1-3)
在开启语中,作者先指出自己的身分,再提及收信者的身分。虽然他们问题重重,但作者仍称呼他们为神的教会,在基督里成圣,蒙召的圣徒(v.2),这显出作者提醒他们的用意。
B.感恩(1;4-9)
地上没有一个教会是没有问题的,也没有一个教会无值得感颂的地方。作者不是在此玩弄手段,而是从心底为他们发出感谢,这才是属灵成熟的表现。
二.教会性的问题(1:10-10:33)
从1:10始,作者单刀直入教会的问题,因这是他心灵最焦虑的地方,也是促成他书写此书信之动机。
A.教会的分争(1:10-4:21)
1.分争的原因(1:10-17)
哥林多教会首一问题即分门结党,他们结党分争的原因,与他们的思想背景大有关系,因为希腊人以其语言、文学、哲学与逻辑自豪,故他们随学问之喜好而追随,以致在教会内形成彼此轻蔑排斥之党派。
2.反分争的原因(1:18-4:21)
作者深明他们分争之背景及因由,故他以数点驳斥他们的弊病:
a.神的智慧高过人的智慧(1:18-2:16)--他们分争之原因,乃因他们未能澈底了解十字架的道理,十字架的道理乃神真智慧之显明(1:18-25),而他们的蒙召正证明此点(1:26-31),如他们要夸囗的话(他们常夸囗所跟之某人的智慧),应以十字架为夸耀(1:31)。
十字架即是作者所传道理之中心(2:1-5),这不是人的智慧,而是神的智慧(2:6-9),只有属神(灵)的人才深明个中深奥之道理(2:10-16)。
b.分争显出分争者之属灵光景(3:1-3)--上文论他们不明了神的智慧而生分争,只显露本身属灵的情况:属肉体的婴孩。
c.一切工作的果效全在乎神(3:4-23)--他们爱追随某人的工作,以在所跟从者的工作内有分为荣,他们忘记自己是与神同工的。其实除神叫道生长外,一切的工作皆草木禾楷而已(3:4-9);况且总有一天,一切皆要经火的试验才能断决其价值(3:10-15),所以他们不应以任何智慧夸囗(3:16-23)。
d.人当以作忠心管家事奉主为荣(4:1-13)--他们因分争,故彼此论断,忘记自己当尽的本分,即作忠心的管家,得主人之称赞(4:1-5),故此作者劝他们不自高自大(4:6-7),因神拣选卑微的信徒(像死罪的囚犯,4:9),为基督的缘故,成了一台戏,这样便显出无法可夸之点(4:8-13)。
e.结论(4:14-21)--作者在此结束劝解不要分争之结语,表明上述各点不是叫他们蒙羞,而是得警戒(4:14),也表明他如何爱他们,如同父子之情一般(4:15-21),盼望他们能效法他以爱相待,如他以爱待他们一样。
B.教会的混乱(5-10章)
1.**的问题(5章)
哥林多城的背景使哥林多教会产生各类头痛问题。这些问题源自会友背景之繁杂,虽然已信主,他们仍把邪教的作风习俗带进教会去。第一个非道德之问题为逆伦,对此作者主张严惩之条例:
a.施行严惩条例的方法(5:1-4)--奉主耶稣的权能,在聚会的时候,把行逆伦者赶出去。
b.施行严惩条例的目的(5:5-8)--目的有二:(1)虽败坏他的肉体,而要使他的灵魂可以得救(v.5);(2)保守教会的圣洁及名誉(vv.6-8)。
c.施行严惩条例的范围(15:9-13)--只限于教内,与教外无干。
2.争讼的问题(6:1-11)
教内之人若有争讼,不应告状到不信主的官府去,原因有二:
a.因有更大的审判权在将来(6:1-6)--指出信徒有审判天使的权柄,难道缺少智慧审判争讼的吗?
b.因不合信徒彼此相让的精神(6:7-11)--信徒要宁可受欺,息事宁人,见证是属神国度的义者。
3.**的问题(6:12-200
哥林多教会因处于**的环境,故有人倡言:「人以食物满足食欲,照样可以**满足**」,作者极力反对此谬说,理由从下列各点可见:
a.身体的功用(6:12-13)--非为**,而是为主。
b.身体的联合(6:14-17)--因主已复活,信主与复活的主联合,成为主的肢体,非与**联合。
c.身体的本质(6:18-19a)--身体是圣灵的殿。
d.身体的归属(6:19b-20)--是属神的,因被重价赎回来。
4.婚娶的问题(7章)
从第七章起(林前之格式),作者开始答覆他们的问题。这是第一问题,也是全书综看下教会问题之第四点。
当时哥林多教会对婚姻有三方面的混乱:(1)有人认为结婚为正当的,轻看独身主义;(2)结婚为不正当的,是情不自禁肉体的软弱;(3)信徒与非信徒结合而产生磨擦。作者因此逐点分述其见解(7:40)。
a.论已婚者(7:1-9)--作者说独身虽美,唯结婚更便利,婚后彼此相就、尊重,免为撒但所乘。
b.论离婚者(7:10-16)--作者不主张信徒离婚,理由虽没说明,但说有根据主的吩咐(7:10-11),若有不信的丈夫或妻子离去(虽未说明原因,但应与新约其他部分之教训综看)也由他去,但(7:15-神召我们-之前应有但字)神的心意原不是这样(7:12-15)。作者一直劝勉最好不要离婚,因有带领不信配偶信主的盼望(7:16-17)。
作者在此附论一段有关婚姻的短文(7:18-24)。婚姻的原则如同救恩的(7:23)无异,他指出犹太人(守割礼)和外邦人(不受割礼)不必受律法(割礼)所约束,既已作主奴仆,应受主的诫命(7:19)所拘束才是。他最后提醒当守住信主时的身分,若是已婚的,就不要离弃婚约(7:24)。
c.论未婚者(7:25-38)--对未婚(童身)者,因主再来的紧迫(现今的艰难一字,在其他地方用在指主再的征兆,参路21:23或环境的逼迫如作者身受)(注27),故他据己见建议守独身为妙(7:25-27),因这才免受主再来前的灾难(7:28);及因各样而守独身暂时的物件都要过去(7:29-31),作者于是劝勉他们,免去挂虑而守独身的心意(7:32-34),但不必勉强,随己作主(7:35-38)。
d.论寡居的(7:39-40)--死亡解除一切的约束,包括婚约,故可自由再婚娶,但总要以在主里面的人为对象,而守节是更美的表现。
5.祭物的问题(8-10章)
食偶像之祭品为哥林多教会一个特别的大问题(三章篇幅),虽对今日信徒无甚切身关系,然论到信徒立身处世之原则至为慎重深切:
a.不妄用自由的劝勉(8章)--哥林多信徒均有知识,能分辨是神或偶像(8:4-6),若只有知识缺乏爱心,这非爱神的表现,而是无知(8:1-3)。软弱的信徒未能把祭肉作平常肉吃,以致吃后觉得有罪,良心不安(8:7)。
作者指出吃(使用自由)或不吃(不用自由)与看中(原文:将来的审判)无关,但不要以吃(使用自由)为高人一等(多知识)(参8:1);这知识(自由)可使软弱之信徒跌倒(8:10-12),使人跌倒而致沈沦便为得罪基督(8:12),故他主张宁愿不吃,免使人跌倒(8:12),也劝他们谨慎,不要妄用自由(8:9)。
b.不妄用自由的榜样(9章)--此段作者以身为例,从二方面解释上面不要妄用自由的原则:(1)虽有自由却不享用(9:1-18)--他先引述他是使徒,有使徒的权柄(9:1-11),有工作的印证(9:2),可受教会供给(9:4-7),因这是圣经的吩咐(9:9-11);但他没有妄用这权柄(自由),他这样做全是责任感的推动(9:12-18)。(2)不用权柄之目的(9:19-27)--他继续解释为何如此作,目的有二;(a)为要救人(9:19-22);(b)为得奖赏(9:23-26)。
c.妄用自由的监戒(10:1-11:1)--自由是使徒的权柄,可是妄用自由却带来危险,故作者以三点力证不要妄用自由:(1)以色列的史例(10:1-13)--以色列在旷野倒毙,皆因妄用作神儿女的自由(已受洗归了摩西,又吃了灵食)(10:1-11),他们是妄用自由(参吃喝、玩耍,10:7)之活监戒(10:12-13);(2)守主餐的现例(10:14-22)--他们在守主餐时任意妄为,如同异邦人拜偶像的习惯一般,惹主的愤恨;(3)信徒行事之目标(10:23-11:1)--这是论用自由的总结论,所以作者在此申述(10:23-24)上文之原则(8:9),并给一些实际的提示(10:25-30),又再三以别的字句覆述上文,以不使人跌倒为原则(10:31-33),乃最后一总则:效法保罗不妄用自由,及如他效法基督一样(11:1)。
三.教义性的问题(11-15章)
A.聚会的问题(11:2-34)
1.蒙头的问题(11:2-16)
哥林多教会在聚会时于蒙头方面又引起混乱与争执。在哥林多城中,正当妇女在公共场所时均蒙头的,只有**才不蒙头(注28),故若不蒙头,这就表示不贞节不顺服了。这争辩论及顺服权柄的问题,故蒙头问题又称为妇女地位问题。
作者论妇女在地位上应顺服男人,如基督顺服神一样(11:2-6),原因有六:(1)女人是男人的荣耀(11:7);(2)男女被造之次序和目的(11:8-9);(3)天使对神的顺服(11:10);(4)顺服是神的安排(11:11-12);(5)是人本性之所当然(11:13-15);(6)也是众教会的规矩(11:16)。
2.主餐的问题(11:17-34)
作者先述他们在主餐时的弊端(11:17-22),使正常纪念主的爱筵变作馋筵(11:21-22)及分门结党(11:19),故作者从主的领受指出主餐的真义(11:23-26),再改正他们的观念(11;27-29),及劝勉他们调整观念(11:30-34)。
B.恩赐的问题(12-14章)
恩赐问题为哥林多教会另一颇复杂的问题,作者分两方面阐释:
1.基本的认识(12章)
作者先从基本的认识着手,解释恩赐是何:(1)恩赐的本源从圣灵而来(12:1-3);(2)恩赐的职事虽有别,圣灵只有一位(12:4-10),目的也只一;(3)恩赐的赐给是神的灵随意分配,但人人有分(参12:18)(12:11-19);(4)恩赐的工作有别,但要彼此配搭,彼此相顾(12:20-27);(5)恩赐的申论(12:28-36)。
2.实际的劝勉(13-14章)
作者论述对恩赐的基本认识后,立即劝勉他们对恩赐要切切的求(12:31),但先求:
a.爱的恩赐(13章)--在所提的五项恩赐中--方言、预言、知识、信心、周济,唯以爱为冠冕;缺乏爱,一切尽皆徒然无益,故求其他恩赐前,先求爱的恩赐。
b.预言的恩赐(14:1-12)--预言在此章中即讲道,他把讲道的恩赐与方言的恩赐作一对比,因为后者为哥林多教会一极严重的问题。(1)预言(先知)强于方言(14:1-5)--以目的作比较。(2)原因何在(14:6-11)--以自己(14:6)、乐器(14:7-9)、语言(14:10-11)为喻,示先知胜于方言。(3)小结(14:12-19)--追求造就教会,作先知)的恩赐。宁用五句教导人,也不愿用万句教己(14:19)。
c.方言的恩赐(14:20-40)--作者论证作先知讲道的恩赐强于方言恩赐后,他也给方言在神计划中应有的地位,故在此也加以论述。(1)方言之目的(14:20-22)--为不信之人的凭据(证明主的道)。(2)预言之目的(14:23-25)--作者在上文虽已说明预言强对于方言,但他仍心心不息于此再申述预言之强处。(3)
方言之管制(14:26-38)--因方言可变成一种无可禁制喜之狂态(Ecstasy),很容易给非信徒误为与拜偶像时之狂喜不无异样(14:23),故作者列出聚会时的一些原则才准许进行(14:26-33),包括妇女在聚会中的管理(14:34-36),因他们的不顺服成为哥林多教会的惯例。(4)方言之地位(14:39-40)--先知讲道固然首要,但作者也不禁止说方言,只要凡事按规矩(即端正,参罗13:13;帖前4:12)及次序(即岗位或职分)而行。
C.复活的问题(15章)
另一教义性问题为复活论,这是作者先前在他们中间所传的信息,如今可能受人疑惑,故他详细证论。
1.基督的复活(15:1-19)
a.基督复活之铁证(15:1-11)(正方面)--(1)哥林多信徒之经验(15:1-2)--他们因信靠复活的主而生命改变,这点主观经历是无可否认的。(2)圣经的预言(15:3-4)。(3)复活后之显现(15:5-8)。(4)作者本身之改变(15:9-11)。
b.基督复活之重要(15:12-19)(反方面)--(1)若无,所传的福音便是枉然(15:12-14a)。(2)若无,他们所信的也是枉然(15:14b)。(3)若无,使徒的见证皆为妄言(15:15)。(4)若无,他们仍在罪中,毫无指望(15:16-19)。
2.基督徒的复活(15:20-58)
基督的复活成为基督徒将来复活的证明,但这怎么说呢?作者在四方面细论:
a.复活的次序(15:20-34)--基督的复活乃初熟的果子,那些属基督的(15:23)也在末期(15:24a)复活,进入他的国度去(15:24b)。基督徒的复活是确定的(15:29-34),作者冒死为主的经验也足证此点(15:30-32)。
b.复活的身体(15:35-49)--作者解释基督徒复活的道理,他以天然界为比喻(15:35-44),指出复活如埋在地里的种子,死了,春天来临,便冒出芽来(15:35-38),因为万物的形体皆不同,故将来复活的形体与现今也不同(15:39-41),但总比现今的更荣美,因有属天的形状(15:42-49)。
c.复活的时间(15:50-54)--复活之事是突然而来的,在号筒末次吹响时(15:52),但活着的人会霎时改变身体,披戴不朽坏的,不死的,进到神居所去。
d.复活的劝慰(15:55-58)--因有基督的复活及信徒复活的事,死因此不再是最大的敌人了;人可以向死发得胜的凯歌,向死发得胜的挑战(15:55)。而且,因有复活,信徒为主的劳苦不会是徒然的(15:58)。
四.结语(16章)
A.捐献之事(16:1-4)
虽有学者把捐献之事归入前论,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在各教会中推展之计划,况且论述只得三节,故归在结语内,算是作者之附录,捐献的原则有四:(1)当行的义务(16:1);(2)有时规的(16:2a);(3)按自己的进项(原文:丰富)(16:2b);(4)抽出来留着(分别为圣)(16:2c)。
B.个人计划(16:5-12)
1.作者亲访哥林多(16:5-9)。
2.请求善待提摩太(16:10-11)。
3.亚波罗改日造访(16:12)。
C.劝勉问安(16:13-24)
1.劝勉(16:13-18)
a.自身竭力长进(16:13)。
b.学习司提反一家(16:14-16)。
c.敬重代表团之劳苦(16:17-18)。
2.问安(16:19-24)
a.问安(16:19-21)。
b.祝颂(16:22-24)。
*****
哥林多教会乃问题重重之教会,哥林多城市为罪恶重重之城市;在那样环境下作信徒并非易事,然而保罗爱他们,在他们中间工作相当久的时间,建立良好基础,讲论脱离罪,要舍己,求人益,广爱心,用恩赐,奉宜道,肯奉献--这一切都为神的教会打下美好的根基,愿他们用金银宝石建造,经得起火的考验。保罗为他们之事悉心尽瘁,成为现代工人极美好的模范。他安慰他们说: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15:58),这也正是自己的安慰,更是万世为主劳苦之工人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