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叙事体
时下的圣经研究热衷于文学批判,这泰半是由于形式批判和编辑批判未能解释经文而造成的结果。如今学界大致认为,将经文分割成独立的单元来看,毫无功效,于是不少学者转向注重文学的叙事批判,想要弥补这道鸿沟(Petersen的摘要非常精采,1978:9-23)。叙事研究者发现,一段经文的意义是由整体来界定,而非分割的片断,所以叙事批判遂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可是,他也像其余的流行风潮一样,有危险性,例如:他忽视(甚或拒绝)经文中的历史成分,而他的基本哲学强调读者是产生意义的代理人(参附篇一和二)。所以,以下所展示的叙事批判,绝不可以单独成立,必须与源本批判和编辑批判结合;因为后者具纠正作用,能平衡他不顾历史的趋势,以及过分强调经文为最后产品,不视它为逐渐发展而成(进一步的说明,参本章的结论)。尽管如此,在解释经文上,它仍有极大的帮助,也是近年来所出现的各种批判「学派」中,较正面的一支。
叙事批判法
司登柏格提到,按经文的记载,神的角色是不会改变,或不会更动的,这一点和与神相交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他们会不断改变(1985:322-25)。神的作为常有变化,这不是因为他的本性改变了,而是因为故事中的人在不断变化。这些角色变化的发展,可分为五种,彼此亦可重叠,司登柏格以撒母耳记上十六章18节对大卫的描写来说明(P326):体形(「容貌俊美」。)、社会关系(「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特长(「善于弹琴」)、道德与意识(「耶和华与他同在」),和广义的心理状态(「大有勇敢的战士、说话合宜」)。对每一个人的描写,都不夸大其辞,却能强调出神的能力;在全本圣经中,所推崇的是神,而不是这些英雄人物。士师记是最佳的例子。每一次胜利都是神的得胜,也是信靠它之人的得胜。凡靠赖自己的(如参孙),就也失败。
叙事者用许多技巧来描绘这些人物,让读者可以明白他们的角色。最常用的方法是形容。大卫的勇敢和扫罗的妒嫉,先是直接声明,再用他们之间发生的剧情来刻画。因此,在形容之上又加推理。另外,推理之上又加讽刺,因为扫罗的行动损及最初对他的形容和应许,而他既无能实现这一切,就由大卫取代了!在这方面,福音书和旧约故事有一点区别。福音书中,角色的性格比较简单,掌权者和门徒都可算为同一类,因为都只展现基本特性而已。例如,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希律党人(在意识形态上是相争的)都一起反对耶稣的弥赛亚身分。彼得和其他门徒略有不同,但是整体而言,他们都同样无知,信心处于萌芽阶段。旧约的主要人物(摩西、大卫、所罗门、以利亚)则充满动力,而有时起伏甚大。大卫从勇敢与坚信落到自我中心,以利亚从大有能力落到惧怕逃逸。一旦叙事与对自扩展了读者的眼界,读者就会随着人物的改变而更改自己的观点。
叙事批判法的弱点
圣经有些书卷是否合适采用区别来源的方法来研究,的确值得怀疑;但列王纪、历代志和福音书却不然。至于究竟哪一着卷福音书最早写成,辩论甚烈,不过大家一致同意,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下面我将说明,在解释任何一卷福音书的时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福音书作者的确审慎地使用了资料来源。如果源本批判的问题可以解决(我认为可以;参本章的下一部分),在判断作者的原意上,这一点便举足轻重。凡刻意避免这角度的方法,便不能自称可以找到原初的含义。若是造出「前福音书」,或强自塑造经文背后的事件,固然并无必要;但若完全忽视外在的因素,则亦不恰当。若要了解经文,必须同时考虑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研究故事经文之方法的原则
背景资料在故事研究中亦非常重要。这些故事是在某种文化内写成,而我们并不熟悉这些文化;若缺乏这类资料,我们只能发现表面的结构布局,但却无法深入了解其重要性。当然,这些方面与以上所提的编辑研究也分不开;其实,这些都是故事全面性研究的一部分,包括叙事的技巧、作者如何运用来源,以及经文的文-历史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