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爱(上)
中国最早经典的爱
作者年轻在美国读书时,有一次去一教堂听一位刚从中国返回的女传教士讲道。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她说一件事,使我永远不会忘记。
她说,基督教注重爱,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不注重爱,原因乃中国的古代经典里没有爱这个字。
我当时听了心里不舒服,但是也没有办法,因我不懂中国古书,无法证实。
近年来,因在海外越久,就感到中国固有文化越宝贵,开始阅读中国的古代经典。
所注意的是主前的中国经典,对爱这字有没提过,如提到话其概念和圣经作些比较。
果然在阅读中国传统的经典时,发现有提到爱这个字,非常觉得希奇,以为这是个偶然性而已。
后来越来越发现,几乎每一本中国古书都提到爱,就感觉非常兴奋,认为墨家和儒家注重仁爱,道家和法家可能不注意到爱吧。
后来又发现,提到爱次数最多的,还是法家诸子。
于是决定用系统性方法,把各家的著作的爱列出,共一千多次,并和圣经里的爱对照,来学习这重要的题目。
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把他独生的儿子,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用火烧献祭给上帝。
祭祀是人类把所爱的东西献给上帝。
中国的甲骨文里还找不到爱这个字,但是有祭祀这字,和祭祀有关的字很多。
可能在中国夏商以前,祭祀是爱最高峰的表示。
甲骨文有和爱有关的字,如心,天,生,亲,女,母,父和祖等字。
以表示人的心情,顺的意思。
女有温柔之形。
母有乳房之形。
祖有生殖之形。
天有人形。
甲骨文有家这个字。
爱的产生从家庭开始。
中国最早的经典可算为易经,全书是由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贤写作合成。
易经亦称周易,共有六十四卦,只有“家人”一卦提出爱这个字。
“家人,利女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
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意思,国王到了他的家,不要担忧,是好事。
国王到了他的家,就有相亲相爱。
这段易经有点像雅歌的所罗门王,他到他的家园时候,他的理想良女欢迎他,说“我属我的良人,他也恋慕我。
我的良人,来罢,你我可以往田间去,你我可以在村庄住宿。”
(雅歌7:11)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大禹谟篇提到爱。
禹是夏朝的开始,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离今有4000年了。
大禹谟篇有这些话,“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注解这么说,“可爱非君乎。
可畏非民乎。
众非君,则何所奉戴。
君非民,则谁与守邦。”
意思,应该爱护的不是君主,乃是人民。
应该敬畏的不是人民而是君子,这就是敬君爱民。
胤征篇结束有这些句子,“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
允罔功。
其尔众士。
懋戒哉。”
意思,用兵要有严明的军纪,不能有私爱。
这样战役才能成功。
所以誓师征胤国时用这些话来警告众壮士。
伊训篇载,“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
终于四海。”
商朝伊尹的教训,爱和敬的植立开始于家庭而达到天下。
尚书的爱是爱民治国。
因为尚书的另一篇,汤诰,有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爱民是上帝的心,所以君主也要爱民治国。
另周官篇有说,“至治馨香,感到神明。”
这是周公的话,有爱民的治国比祭祀的气味更精华,其香气能够感动上帝。
吕刑篇有载,“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意思,上帝监察天下,没有人施行道德,只有残酷,没有人施行怜悯,只有不义的刑罚。
所以没有祭礼的馨香升天,只有可怜的血腥气味。
先知弥迦书第6章8节最适合总结尚书的爱,“世人哪,上帝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
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现在我们讨论诗经里的爱。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3000年的历史。
秦火以后有毛亨传下来的诗集,后人又称毛诗。
汉代因尊儒,孔子曾经整编过毛诗,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305首诗,多数是周诗,提到爱这字共七次。
国风静女诗的第一段,
原文 译文
静女其姝, 美丽安静的姑娘,
俟我于城隅。
在城门楼下等我。
爱而不见, 你心爱又不想见,
搔首踟蹰。
使我不知如何好。
这首情诗存有爱情的矛盾,有美丽的情感,又有心里的痛苦,好像雅歌书5章6节所描写,“我给我的良人开了门,我的良人却已转身走了。
他说话的时候,我神不守舍。
我寻找他,他竟寻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
将仲子是另一爱情悲剧的诗。
因为家庭和社会反对,使她无法和所爱的人结婚。
诗共三段,每段提爱一次。
现提第一段较有代表性。
原文 译文
将仲子兮, 仲子二哥听我吧,
无踰我里, 别再翻过我家墙,
无折我树杞。
免得碰伤我杞树。
岂敢爱之?
其实我非爱这树,
畏我父母。
只是怕违背父母。
仲可怀也, 但我还深爱仲子,
父母之言, 同时对父母的话,
亦可畏也。
还不敢不肯遵命。
耶稣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太19:29)
诗隰桑的最后第四段,
原文 译文
心乎爱矣, 我满心的爱你啊,
遐不谓矣?
不必用话语告诉。
中心藏之, 我永远藏你吾心,
何日忘之?
没有一天忘记你。
三千多年前爱情的专一和忠诚是这样的。
先知耶利米书31章3节,“上帝向以色列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
诗云汉是周宣王求雨之诗,共八段,现只引证第一段有爱字。
原文 译文
倬彼云汉, 宇宙伟大的银河,
昭回于天。
满天星光不停转。
王日于乎, 宣王仰夜天叹息,
何辜今之人, 请问百姓犯何罪,
天降丧乱, 使上天降下灾祸。
饥馑荐臻。
饥荒患难来不停。
靡神不举, 并非没祭祀神圣,
靡爱斯牲。
并非爱惜用牺牲。
圭璧既卒, 祭祀圭璧已用尽,
宁莫我听。
为何还不听祷告。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
(诗22篇)
诗烝民篇有句话,“爱莫助之”。
意思,虽然内心愿意,但是无法实现出来,诗经的爱非常单纯,诚心和美丽。
诗是中国文学的作品,诗经是发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一带,而楚辞则来自南方长江一带。
楚辞是西汉末刘向将屈原和宋玉的作品编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巨作。
虽爱字只提一次,但其诗词内容充满内心深处的情绪。
怀沙篇提到“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意思,一个人宁可为正义牺牲,而不可爱惜自己生命。
惜誓章句篇则提到“悲仁人之尽节兮”。
这正如罗马书14章第7节所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中医基础的经典,何时被编成至今未知,其内容是阴阳五行和诊病的辩证,也提到爱这字,如“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还有奇书山海经,来源和年代不清,但书最后海内经篇有提爱,“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人。”
南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凰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海内经则载,“有鸾鸟自歌,凰鸟自舞。
凰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以上德,顺,义,仁,信等都和爱的内容有关。
“偎人爱人”的意思是对人有慈爱。
爱是永恒不变的,古人和今人都同。
没有爱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爱就没有人类的生存。
从母爱到家庭,从家庭到爱情,从爱情到恋爱,从恋爱到婚姻,从婚姻到夫妻,从夫妻到父母,从父母到母爱,从母爱到儿女,都有爱,这些都是人间的爱。
除了民间之爱以外,还有上帝的爱,如尚书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意思是,上帝爱世人。
所以尚书说,要爱民。
爱民才是德行。
有爱民的德行才能满足爱世人的上帝。
这个爱民的德行好像祭祀的香味,升天喜悦上帝,如尚书所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礼经三书里的爱。
礼经三书,周礼,仪礼及礼记也。
周礼的名称始见于汉朝,是先秦的周官。
书的内容详及周朝的制度。
仪礼虽经秦火之后,然尚较为完善。
这是一部专讲仪节的书。
礼记虽同礼经并列,但乃出于儒家门人,可能是孔子之后的子徒编写的。
礼记全书提及爱共47次。
现开始注意礼记里的爱。
曲礼篇载,“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意思,对贤者要亲密而尊敬,要敬畏而爱慕他。
对自己所爱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不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
能积财也要能施舍,虽有安居乐业,但也要愿意随时适应人生的变迁。
檀弓上篇载,曾子临死之前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意思,君子是以有意义的方法来帮助人,小人则以目前的安逸打算来应付人。
“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
文王世子篇载,“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古代夏商周记载前代的大事都以上所提几点为纲要。
礼远篇载,“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
意思,天不爱惜其道,地不爱惜其宝,人不爱惜其感情,都愿意牺牲的赐给众人。
大传篇载,“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
“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
中在此乃公平也。
乐记篇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乐之情也,欣喜欢爱。”
“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
“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祭义篇载,“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子曰,立爱自亲始。”
意思,爱从孝父母开始。
“牺牲祭牲”乃“孝之至也”。
“父母爱之,喜而弗忘。
父母恶之,惧而无怨。”
祭统篇载,“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哀公问篇载,“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所以治爱人,礼为大。
所以治礼,敬为大。”
表记篇载,“威而爱,富而有礼。”
缁衣篇载,“尊仁以子爱百姓。”
三年问篇载,“凡生天地之闲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儒行篇载,“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意思,要爱惜生命以待执行天命,要照顾身体以备有健康来完全任务。
丧服四制篇载,从父母的丧事,“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孔子作春秋。
春秋的经文是鲁国历史,从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14年止,共243年。
所以春秋乃鲁史的名。
继春秋经文之后有三传。
这三传是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先说左氏传。
著者左氏是鲁国太史,其生和孔子时代同。
孔子写了春秋,是经;左氏写的是传,是以经为本。
除了左氏传以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二传,可能是出于另一派。
一般说,左氏传比较被重视,传里提爱三十一次。
左氏传里的爱有如下之载,
“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立爱则孝,结旧则安。”
“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
“吾爱之,不吾叛也。”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
其谁敢求爱于子。”
“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
“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畏其德,言畏而爱之也。”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
“货以藩身,子何爱焉。”
意思,钱财好像篱笆,不能保护身体,你为何爱惜钱财,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子孝,礼也。”
“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国语共21篇。
分别记载从周穆王起到鲁悼公止,共历五百余年。
多人认为国语和左氏传都是同一人的作品,因此左传叫为内传,国语为外传。
国语提到爱多次,现择主要部分。
鲁语载,“其爱我甚矣。”
“人其以子为爱。”
晋语载,“为仁与为国不同。
为仁者,爱亲之谓仁。
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孺子勉之,死必遗爱。”
这是杜氏临死之话。
“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
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
虽死,焉避之?”
此有死人复活的概念,虽死还对得起活人,生死不渝,忠贞也。
“爱亲明贤,政之干也。”
“子何爱于死?
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
爱在此有爱惜的意思。
“晋阳之围”。
“张谈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
意思,城市已被包围,国家之生存比爱惜财物更重要。
何不把这些金银宝贝拿出来讨爱诸侯们。
郑语载,“其奥爱太子亦必可知也。”
奥爱是痛爱,怜惜之意。
楚语载,“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
国语说,“死必遗爱。”
死后遗爱与复活有何关系。
国语提到复活,即“死人复生不悔”。
意思,就是死了,又从死里复活也不后悔。
为什么不后悔呢,因为复活后还要重见在世的活人。
假如做坏事而死,复活就对不起活人。
做好事而死,再活也不怕见活人。
生死都不渝,忠贞。
所以国语说,“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
意思是,要实践我的道理就要准备牺牲我自己的生命。
牺牲自己生命以后,复活时再见到活人才能表示我的忠贞。
忠贞有复活不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