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法家的爱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法家的爱

管子书里的爱。 管子是主前七世纪春秋时代的人。 主前643年齐桓公即位,以管子为相。 史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法家则强调政治经济。 儒家的政策是从义到利,法家则从法到利。 管子书内容复杂,可称为中国第一部经济思想学说,但书里提出爱字68次之多,相当值得研究。

管子书首编载,“爱之益之利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注解曰,爱之谓爱其身。 “夫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爱恶天下可秘。 爱恶重闭必固。” “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 德者怨之本也。 惟贤者不然。” 注解曰,众人爱憎无定,往往以爱始怨终,唯贤者无偏爱。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

天地篇载,“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周视六合,以考内身。”

五正篇载,“爱民无私曰德。”

牧民篇载,“厚爱利足以亲之。” 厚爱利养也。

版法篇载,“悦民在爱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修身篇载,“爱者且不能为我取也。” 意思,虽有亲爱者不能有私也。

“管子曰,修恭逊敬爱慈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 逆字在此乃迎也。

“虽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爱。” 此乃感化外族。

正形篇载,“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除。” “故赏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 赏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意思,爱不在赏,当刑则刑,爱恶当与赏刑无关,应该大公无私。

白心篇载,“大明之明,非爱人不与也。” 天之明德,非不理人也,但人要顺服明德也。

内业篇载,“忧悲喜怒,道乃无处。 爱欲静之,愚乱正之。” 爱得不得则心乱。

五辅篇载,“养长老。 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此谓匡其急。 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薄税敛,无苟于民,待以忠爱。”

四伤篇载,“所爱者民也。”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 “故曰法爱于人。” “爱赏者无贪心。”

五行篇载,“出国衡。 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 此乃生态环保也。

木地篇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重令篇载,“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 意思,不能随便公布讨好老百姓的法律。

“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为爱民之故,不难毁法亏令,则是失所谓爱民矣。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为用明矣。”

任法篇载,“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 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重爱乃偏心私赏,这是失德。

正世篇载,“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 意思,不适合的爱可能产生社会之乱。

地图篇载,“凡兵之所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智能不为爱官职,巧技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 不爱惜则必胜。

谋失篇载,“以情伐者帝。” “视其所爱以分其威。” 意思,利用感情来征服他国,要先知道他国的爱臣是谁。 然后争取该爱臣好感以影响其内部的团结。

九变篇载,“上之教训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 意思,要好待老百姓,他们就不会跑掉。

管子外篇载,“桓公问曰,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考旧家,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荐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此爱民之道是富有具体内容的。

“子之不爱,将安能爱君。” 有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他怎么会爱君主呢?

“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

“人情靡不爱其子也。 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人情靡不爱其身也。 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靡乃无也。

尸子书里的爱。 尸子,名佼。 汉书以他为鲁人,史记以他为楚人,后入秦为商鞅的老师,也可称为食客。 尸子与商鞅共谋变法。 后商鞅被秦处死,尸子逃入四川,著有书尸子书,今只存数篇。 因为商鞅是法家,故把尸子归类法家,其书提及爱21次。

劝学篇载,“是故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 然则爱与恶,其于成孝无择也。” 父母对儿女有爱有恶,很难分开。

分篇载,“天地生万物,圣人裁之。 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 爱得分曰仁。 施得分曰义。 虑得分曰智。 动得分曰适。 言得分曰信。 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 这里的分有“财物”裁制分配的意思。

发蒙篇载,“夫爱民,且利之也。 爱而不利,则非慈母之德也。” “爱之,不忠则罪之。”

恕篇载,“恕者,以身为度者也。 己所不欲,毋加诸人。 恶诸人则法诸己。 欲诸人则求诸己。 此恕也。”

治天下篇载,“治天下有四术。 一曰忠爱。 二曰无私。 三曰用贤。 四曰度量。” “忠爱,父母之行也。” “爱之忧之,欲其贤己也。 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 此父母所以畜子也。 然则爱天下欲其贤己也。”

“诚爱天下者得贤。” “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 “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 “其奉养也不爱资财。” 此地的慈母乃天子也。

仁意篇载,“而天下以为父母。 爱天下莫甚焉。 天下之善者惟仁也。” 这里指古舜帝也。

广泽篇载,“匹夫爱其宅,不爱其邻。 诸侯爱其国,不爱其敌。 天子兼天下而爱之,大也。”

绰子篇载,“禹爱辜人。” 意思,禹帝爱罪人。 注解说禹帝出巡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另注解谓辜人乃犯罪被判死的人。 (另参罗5:8)

尸子卷下散文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

“鬼者,归也。 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人神曰鬼。”

尸子的爱有奥秘的见解,他把墨家的兼爱物质化起来。 这是法家的独到。 禹帝爱罪人,如四福音载,“人子来了……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商君书里的爱。 商鞅,主前390-338年人,在秦变法有功,封于今陕西商县,故称为商君。 他以法家强国之术说服秦孝公,两次变法,以尸子为师,使秦从此强盛。 但商鞅也因变法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后被人诬告,以叛国为罪名,被车裂而死。 商鞅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彻底的改革。 商君书今存24篇,里中提及爱共20次。 商君书里的爱有下。

更法篇载,“法者,所以爱民也。”

垦令篇载,“爱子不惰仓。” “爱子隋民不窳。” 意思,不能偷懒,要努力农事。

农战篇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去疆篇载,“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从上。 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从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 行赏,民利且爱。”

说民篇载,“上爱民,刑威,民服上。”

开塞篇载,“天地设而民生之。 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其道亲亲而爱私。 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 “凡仁者以爱为务。” “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

徕民篇载,秦地广人稀,欲吸引邻国的人民到秦国来,使“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商鞅提倡秦王奖励以功立爵,取消世禄制。 对有建立军功的“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 因此商鞅得罪了世禄的贵族们。 该篇因载商鞅问秦国孝公,“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和“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其意难懂但有其背景也。

画策篇载,“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 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是以知仁义不足以治天下。 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则己矣。”

慎法篇载,“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臣故曰,法任而治矣。”

我们可以看出,商鞅是个道地的法家,比其师尸子明显多了。 治国单靠仁义不够,还要有明显的法令。 尸子把兼爱具体化,商鞅则把仁义法治化。 “法者,所以爱民心。”

荀子书里的爱。 荀子是主前313-238年代人物。 他和孟子都是儒者,但孟子言人性原善,荀子则言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一般来说,儒者不入秦,但荀子入秦访问。 秦国的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所以我们把荀子编入法家学派。 荀子一书提爱59次。

修身篇载,“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非相篇载,“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

非十二子篇载,“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

仲尼篇载,“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

儒效篇载,“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意思,手段和目标要一致。 不要以不义手段达到正义目标。

王制篇载,“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慈爱百姓。” “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

富国篇载,“兼而爱之,兼而制之。”

“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

“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 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 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 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 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者也。 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者也。”

“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

“彼爱其爪牙,畏其仇敌。”

王霸篇载,“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

“致忠信以爱之。”

君道篇载,“敬爱而致恭。” “慈爱而见友。”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如是者能爱人。” “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 “知爱民之为安国也。”

臣道篇载,“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也。 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

议兵篇载,“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

疆国篇载,“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 “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曰为乱人之道,”“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礼论篇载,“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正名篇载,“圣人不爱己。”

成相篇载,“上能尊主下爱民。”

大略篇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好利多诈而危。”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疆。” 勿疆乃勿怒也。

子道篇载,言孝子“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 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贡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颜渊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法行篇载,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 临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

荀子是一个有突破性的儒者,但是也是法家的理论学者。 他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人之性恶,”但是他对人没有绝望,认识“其善者伪也。” 伪乃为也。 人可以学习实践善事,这学习乃儒也。 这学习包括忠信爱义道德。 用不道德“而得天下不为也。” 为人为政不可不择手段。 他的爱有墨家的“兼而爱之”,儒家的“仁者爱人”,和法家的“重法爱民而霸”,和道家的“慈爱”。

韩非子书里的爱。 战国后期法家著名代表是韩非,主前280-233年代人物。 他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后应邀入秦。 因被秦王欣赏使李斯妒忌,遭害下狱服毒自杀。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总结者,著有作品收集为韩非子一书。 书中提到爱82次之多。 (选集而已,全集或多些)

五蠹篇载,“今儒墨皆誉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 何以明其然也?”

“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 虽厚爱矣,奚遽不乱? 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

意思,父母怎样爱孩子,孩子也都会有出乱。 君王爱民不可能超出父母之爱,那么民乱是更可能的。 所以单靠爱行不通,有故事为例。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意思,有位败子,父母乡人师长的一切努力都无法改变他的行为,只有官兵按法律来对付他才有效力。 单用爱没有用,还需法治的严刑才能控制人性的恶,“推公法。”

孤愤篇载,“凡当涂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事,其数不胜也。”

意思,韩非以此篇描写法家要改革当时社会与贵族们的矛盾。 法家开始很孤立,因此发愤怒气,故称“孤愤”。 上几句话说,当权者怎样保持地位呢,都得人君的信爱。 所以法家们要往上提供意见,也需靠这种人君信爱关系。 当权者要疏远法家们,而法家们想得信爱,两者就有斗争。

说难篇载,要往上说服君主是多难啊。 例如,“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 和君主谈论投机话,君子反可能以为有何目的,藉资也。 君子有“爱憎之变也。”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意思,说客要小心,因君子爱信与憎恶,变化不测。

亡征篇载,“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韩非指出亡国亡家危机,只有法治才能转亡为存。

有度篇载,“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二柄篇载,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主要理论之一,乃君主要掌握赏罚之权,不可让下臣窃用。 例,“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意思,奸臣会利用君子来罚自己所恨的人,来赏自己所喜爱的人。

“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 意思,下臣爱君主常为自己利益为出发点。

诡使篇载,“先为人而后自为,类名号,言大本,称泛爱天下,谓之圣。” 圣人先人后己,强调道德的高贵,提倡仁义为本,兼爱天下。

六反篇载,在这篇韩非指出二种人,世人所誉者即法治所罚的,世人所毁者乃法治所赏的。 这二种人在不同场合出现。 例如,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于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 意思,所谓相爱之道的学说,要求君主爱人民超出父母爱儿女。 这是不实际的学说,诈而诬也。

“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 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 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意思,不是用爱乃是用严令使人民服从。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 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 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虽财用足而厚爱之,然而轻刑,犹之乱也。” 民生虽足但无法治,国家会乱,不能单靠爱。

心度篇载,“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 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

“刑者,爱之首也。”

意思,这篇的理论是非常彻底的。 所谓度其本,法家的“本”是什么呢? 当然是爱。 但是这爱之首乃刑。

难一篇载,“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管仲将死,留言桓公除掉齐臣易牙,曰,“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 “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难二篇载,“孝子之所爱亲也。 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 意思,真正爱亲的孝子,一百人中只有一人。

内储说上篇载,“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 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韩非是位政治哲学家。 他看穿了人性和战国后期的腐败。 天下都满了小人打起仁爱的旗号。 他认为兼爱是个空洞的理想,厚爱是造乱的原因,慈母只好造成败子。 对付天下所有的败子唯一办法是“推公法”,乃法治也。

法家也讲爱。 但法家的爱为先是刑。 没有法治和严刑话国家会造乱和灭亡。 爱就是刑。 圣经也提到爱和刑。 希伯来书12章6节说,“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 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箴言3章12节也说,“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箴言22章15节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但主的管教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残酷刑法,轻罪重刑,无辜处死,等是二回事。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法家的爱 管子书里的爱。 管子是主前七世纪春秋时代的人。 主前643年齐桓公即位,以管子为相。 史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法家则强调政治经济。 儒家的政策是从义到利,法家则从法到利。 管子书内容复杂,可称为中国第一部经济思想学说,但书里提出爱字68次之多,相当值得研究。 管子书首编载,“爱之益之利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注解曰,爱之谓爱其身。 “夫道大而帝王者用爱恶,爱恶天下可秘。 爱恶重闭必固。” “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 德者怨之本也。 惟贤者不然。” 注解曰,众人爱憎无定,往往以爱始怨终,唯贤者无偏爱。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 天地篇载,“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周视六合,以考内身。” 五正篇载,“爱民无私曰德。” 牧民篇载,“厚爱利足以亲之。” 厚爱利养也。 版法篇载,“悦民在爱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修身篇载,“爱者且不能为我取也。” 意思,虽有亲爱者不能有私也。 “管子曰,修恭逊敬爱慈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 逆字在此乃迎也
。 “虽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爱。” 此乃感化外族。 正形篇载,“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除。” “故赏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 赏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意思,爱不在赏,当刑则刑,爱恶当与赏刑无关,应该大公无私。 白心篇载,“大明之明,非爱人不与也。” 天之明德,非不理人也,但人要顺服明德也。 内业篇载,“忧悲喜怒,道乃无处。 爱欲静之,愚乱正之。” 爱得不得则心乱。 五辅篇载,“养长老。 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此谓匡其急。 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薄税敛,无苟于民,待以忠爱。” 四伤篇载,“所爱者民也。”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 “故曰法爱于人。” “爱赏者无贪心。” 五行篇载,“出国衡。 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 此乃生态环保也。 木地篇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重令篇载,“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 意思,不能随便公布讨好老百姓的法律。 “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 为爱民之故,不难毁法亏令,则是失所谓爱民矣。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为用明矣。” 任法篇载,“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
恶人。 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重爱乃偏心私赏,这是失德。 正世篇载,“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 意思,不适合的爱可能产生社会之乱。 地图篇载,“凡兵之所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智能不为爱官职,巧技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 不爱惜则必胜。 谋失篇载,“以情伐者帝。” “视其所爱以分其威。” 意思,利用感情来征服他国,要先知道他国的爱臣是谁。 然后争取该爱臣好感以影响其内部的团结。 九变篇载,“上之教训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 意思,要好待老百姓,他们就不会跑掉。 管子外篇载,“桓公问曰,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考旧家,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荐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此爱民之道是富有具体内容的。 “子之不爱,将安能爱君。” 有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他怎么会爱君主呢? “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 “人情靡不爱其子也。 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人情靡不爱其身也。 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 靡乃无
也。 尸子书里的爱。 尸子,名佼。 汉书以他为鲁人,史记以他为楚人,后入秦为商鞅的老师,也可称为食客。 尸子与商鞅共谋变法。 后商鞅被秦处死,尸子逃入四川,著有书尸子书,今只存数篇。 因为商鞅是法家,故把尸子归类法家,其书提及爱21次。 劝学篇载,“是故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 然则爱与恶,其于成孝无择也。” 父母对儿女有爱有恶,很难分开。 分篇载,“天地生万物,圣人裁之。 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 爱得分曰仁。 施得分曰义。 虑得分曰智。 动得分曰适。 言得分曰信。 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 这里的分有“财物”裁制分配的意思。 发蒙篇载,“夫爱民,且利之也。 爱而不利,则非慈母之德也。” “爱之,不忠则罪之。” 恕篇载,“恕者,以身为度者也。 己所不欲,毋加诸人。 恶诸人则法诸己。 欲诸人则求诸己。 此恕也。” 治天下篇载,“治天下有四术。 一曰忠爱。 二曰无私。 三曰用贤。 四曰度量。” “忠爱,父母之行也。” “爱之忧之,欲其贤己也。 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 此父母所以畜子也。 然则爱天下欲其贤己也。” “诚爱天下者得贤。” “弱子有疾,慈
母之见秦医也。” “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 “其奉养也不爱资财。” 此地的慈母乃天子也。 仁意篇载,“而天下以为父母。 爱天下莫甚焉。 天下之善者惟仁也。” 这里指古舜帝也。 广泽篇载,“匹夫爱其宅,不爱其邻。 诸侯爱其国,不爱其敌。 天子兼天下而爱之,大也。” 绰子篇载,“禹爱辜人。” 意思,禹帝爱罪人。 注解说禹帝出巡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另注解谓辜人乃犯罪被判死的人。 (另参罗5:8) 尸子卷下散文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 “鬼者,归也。 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人神曰鬼。” 尸子的爱有奥秘的见解,他把墨家的兼爱物质化起来。 这是法家的独到。 禹帝爱罪人,如四福音载,“人子来了……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商君书里的爱。 商鞅,主前390-338年人,在秦变法有功,封于今陕西商县,故称为商君。 他以法家强国之术说服秦孝公,两次变法,以尸子为师,使秦从此强盛。 但商鞅也因变法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后被人诬告,以叛国为罪名,被车裂而死。 商鞅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彻底的改革。 商君书今存24篇,里中提及爱共20次。 商君书里的爱有下。 更法篇载,“法者,所以爱民也。” 垦令
篇载,“爱子不惰仓。” “爱子隋民不窳。” 意思,不能偷懒,要努力农事。 农战篇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去疆篇载,“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从上。 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从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 行赏,民利且爱。” 说民篇载,“上爱民,刑威,民服上。” 开塞篇载,“天地设而民生之。 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其道亲亲而爱私。 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 “凡仁者以爱为务。” “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 徕民篇载,秦地广人稀,欲吸引邻国的人民到秦国来,使“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商鞅提倡秦王奖励以功立爵,取消世禄制。 对有建立军功的“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 因此商鞅得罪了世禄的贵族们。 该篇因载商鞅问秦国孝公,“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和“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其意难懂但有其背景也。 画策篇载,“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 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是以知仁义不足以治天下。 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则己矣。” 慎法篇载,“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臣故曰,法任而治矣
。” 我们可以看出,商鞅是个道地的法家,比其师尸子明显多了。 治国单靠仁义不够,还要有明显的法令。 尸子把兼爱具体化,商鞅则把仁义法治化。 “法者,所以爱民心。” 荀子书里的爱。 荀子是主前313-238年代人物。 他和孟子都是儒者,但孟子言人性原善,荀子则言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一般来说,儒者不入秦,但荀子入秦访问。 秦国的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所以我们把荀子编入法家学派。 荀子一书提爱59次。 修身篇载,“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非相篇载,“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 非十二子篇载,“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 仲尼篇载,“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 儒效篇载,“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意思,手段和目标要一致。 不要以不义手段达到正义目标。 王制篇载,“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慈爱百姓。” “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 富国篇载,“兼而爱之,兼而制之。” “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 “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 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 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 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 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者也。 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者也。” “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 “彼爱其爪牙,畏其仇敌。” 王霸篇载,“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 “致忠信以爱之。” 君道篇载,“敬爱而致恭。” “慈爱而见友。”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如是者能爱人。” “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 “知爱民之为安国也。” 臣道篇载,“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也。 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 议兵篇载,“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 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明礼义以道之,致
忠信以爱之。” 疆国篇载,“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 “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曰为乱人之道,”“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礼论篇载,“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正名篇载,“圣人不爱己。” 成相篇载,“上能尊主下爱民。” 大略篇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好利多诈而危。”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疆。” 勿疆乃勿怒也。 子道篇载,言孝子“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 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贡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颜渊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法行篇载,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 临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 荀子是一个有突破性的儒者,但是也是法家的理论学者。 他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人之性恶,”但是他对人没有绝望,认识“其善者伪也。” 伪乃为也。 人可以学习实践善事,这学习乃儒也。 这学习包括忠信爱义道德。 用不
道德“而得天下不为也。” 为人为政不可不择手段。 他的爱有墨家的“兼而爱之”,儒家的“仁者爱人”,和法家的“重法爱民而霸”,和道家的“慈爱”。 韩非子书里的爱。 战国后期法家著名代表是韩非,主前280-233年代人物。 他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后应邀入秦。 因被秦王欣赏使李斯妒忌,遭害下狱服毒自杀。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总结者,著有作品收集为韩非子一书。 书中提到爱82次之多。 (选集而已,全集或多些) 五蠹篇载,“今儒墨皆誉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 何以明其然也?” “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 虽厚爱矣,奚遽不乱? 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 意思,父母怎样爱孩子,孩子也都会有出乱。 君王爱民不可能超出父母之爱,那么民乱是更可能的。 所以单靠爱行不通,有故事为例。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夫严家
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意思,有位败子,父母乡人师长的一切努力都无法改变他的行为,只有官兵按法律来对付他才有效力。 单用爱没有用,还需法治的严刑才能控制人性的恶,“推公法。” 孤愤篇载,“凡当涂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 “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事,其数不胜也。” 意思,韩非以此篇描写法家要改革当时社会与贵族们的矛盾。 法家开始很孤立,因此发愤怒气,故称“孤愤”。 上几句话说,当权者怎样保持地位呢,都得人君的信爱。 所以法家们要往上提供意见,也需靠这种人君信爱关系。 当权者要疏远法家们,而法家们想得信爱,两者就有斗争。 说难篇载,要往上说服君主是多难啊。 例如,“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 和君主谈论投机话,君子反可能以为有何目的,藉资也。 君子有“爱憎之变也。”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意思,说客要小心,因君子爱信与憎恶,变化不测。 亡征篇载,“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韩非指出亡国亡家危机,只有法治才能转亡为存。 有度篇载,“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二柄篇载,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主要理论之一,乃君主要掌握赏罚之权,不可让下臣窃用。 例,“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意思,奸臣会利用君子来罚自己所恨的人,来赏自己所喜爱的人。 “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 意思,下臣爱君主常为自己利益为出发点。 诡使篇载,“先为人而后自为,类名号,言大本,称泛爱天下,谓之圣。” 圣人先人后己,强调道德的高贵,提倡仁义为本,兼爱天下。 六反篇载,在这篇韩非指出二种人,世人所誉者即法治所罚的,世人所毁者乃法治所赏的。 这二种人在不同场合出现。 例如,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于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 意思,所谓相爱之道的学说,要求君主爱人民超出父母爱儿女。 这是不实际的学说,诈而诬也。 “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 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 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意思,不是用爱乃是用严
令使人民服从。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 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 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虽财用足而厚爱之,然而轻刑,犹之乱也。” 民生虽足但无法治,国家会乱,不能单靠爱。 心度篇载,“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 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 “刑者,爱之首也。” 意思,这篇的理论是非常彻底的。 所谓度其本,法家的“本”是什么呢? 当然是爱。 但是这爱之首乃刑。 难一篇载,“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管仲将死,留言桓公除掉齐臣易牙,曰,“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 “其母不爱,安能爱君?” 难二篇载,“孝子之所爱亲也。 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 意思,真正爱亲的孝子,一百人中只有一人。 内储说上篇载,“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 对曰,“夫慈者不
忍,而惠者好与也。 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韩非是位政治哲学家。 他看穿了人性和战国后期的腐败。 天下都满了小人打起仁爱的旗号。 他认为兼爱是个空洞的理想,厚爱是造乱的原因,慈母只好造成败子。 对付天下所有的败子唯一办法是“推公法”,乃法治也。 法家也讲爱。 但法家的爱为先是刑。 没有法治和严刑话国家会造乱和灭亡。 爱就是刑。 圣经也提到爱和刑。 希伯来书12章6节说,“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 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箴言3章12节也说,“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 箴言22章15节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但主的管教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残酷刑法,轻罪重刑,无辜处死,等是二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