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欧洲的分水岭: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通常被看作是这样一个标志:它标志着欧洲反宗教情感达到了顶峰。
1789年,法国已有的社会结构由于大众起义而完全崩溃,它导致了君主制的彻底终结,以及世俗共和制的建立。
教会和君主制被看作是这种现有秩序(通常被称为旧制度)的两根柱石,正是试图对这两方面制度进行改革的努力最后导致了革命,其中政权被决定性地从旧的封建贵族手中转移到了新兴的中产阶级手中。
此前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一场剧变已经开始,这与十年前的美国革命有相似之处。
那场革命使得那个地区各种形式的新教影响都得到加强。
在该地区的官方宗教(即殖民地政权下的宗教——英格兰教会)经历严重衰落之际,其他形式的基督教却加强了它们的地位。
在其所在地区的非官方地位被认为是其在后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而,法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传统法国社会的两根柱石——君主制和教会——确实需要改革。
就是在那重要的1789年末,一般也都认为法国君主已经允许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废除封建制度,清除普通民众对于政府和教会特权的抱怨。
11月2号,人们同意将所有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神父由国家负责发放基本工资。
“教士民事法”(The Civil Constitution of the Clergy,1790年7月)反对教皇的权威,重组和缩小了教区及教堂的教士人数。
这些措施尽管比较激烈,但并不是反基督教。
教士们分裂成两个群体,一派希望保持对教皇的效忠,而另一派则愿意顺从新的公民政权。
但很快一切都变了。
一个更极端的革命群体,以罗伯斯庇尔为其领袖,赢得了权力,并开始了其闻名的“恐怖统治”。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公开送上断头台。
一个清除基督教的运动也在1793-1794年间展开。
对理性女神的敬拜得到了官方的批准。
旧的历法被新的共和国历法所取代,其中取消了礼拜天和基督教的节日,代之以其他的安排。
神父们被强迫要求放弃他们的信仰。
教堂也开始逐渐关闭。
尽管这些措施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但它们却造成了整个法国教会的分裂和艰难。
法国大革命的宗教政策很快影响到邻近地区。
1792年11月,法国革命军开始了对周围地区的征服。
到1799年,已经建立起了六个卫星共和国,包括了如荷兰、瑞士、意大利北方部分地区以及莱茵地区。
1798年2月,教皇所在地被占领,教皇本人被放逐到法国,他于六个月后在那里去世。
对于很多人来说,法国大革命不只是摧毁了法国教会,同时也摧毁了教皇制。
在19世纪的前夜,基督教在欧洲的命运似乎显得异常脆弱。
许多人认为它与过去时代的政治关联在一起,因而是进步和解放的障碍。
它的信仰和建制似乎不可避免地在衰落。
事实上,这将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与世俗国家相关的革命试验最后不了了之。
在拿破仑时期,国家与教皇的关系再次被建立起来,尽管在很多方面与革命前已经有所不同。
波旁王朝也复辟了。
1814年,路易十八重新登上法国王位,再次确立了天主教。
处境虽然并非容易,教会与国家的真实张力依然贯穿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然而,教会至少还是重新获得了它已失去的一部分影响、威望和教士。
1815-1848年间,欧洲法语区经历了广泛的复兴。
很明显,法国大革命至少部分地与当时的理性主义世界观相关,这种世界观流行在那个时期法国一流作家的著作中,如狄德罗(1713-1784年)、卢梭(1712-1778年)和伏尔泰(1694-1778年)。
下面我们来考察几种支配现代西方思想的世界观及其对基督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