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的复兴
五 大西洋东岸传奇
1813–1846 英伦复兴
1813年到1846年在大西洋两岸引发的复兴,是由各地的牧师们与一些巡回布道者所带动。所影响的地区在大西洋东岸的欧洲,有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北欧斯堪地那维亚的挪威、瑞典,到英伦三岛。而在大西洋西岸的美洲,除美国外,还有南美洲的阿根廷。最有趣的是太平洋区中的大洋洲,东加王国及夏威夷也有复兴出现。笔者将以大西洋东岸、大西洋西岸及大洋洲区等四篇来与您分享在十九世纪初期的复兴。
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大西洋东西岸仍兴起了复兴。纵然学者认为,若与大觉醒时期及 1776 年起的第二次大觉醒相较,在规模与成就上都无法比拟,但这次复兴被称为「福音主义」的复兴,是第二代改革者的时代,许多前期复兴所兴起的宣教行动开始启动。
英格兰的克拉判运动
福音主义的复兴,是在许多奋兴布道者的努力下,加上为数众多的自发性祈祷和读经运动所引发的。这段时期有不少牧者与信徒受福音主义薰陶,成为福音派(evangelicals)。这时期的福音派,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福音派有许多类同之处,但当时的福音派所关心的不是教义的正确与否,而是信徒个人的生命素质与教会的福音使命等实践性课题,其中尤其强调宣讲、重建信徒生命、并藉福音改造社会与人生。
十八世纪末,奴隶贸易猖狂,每年有 6 万名黑人被掳、远离家园,运奴船穿梭于大西洋转往各地。约翰卫斯理深恶痛绝,贵格会也极力反对,但真正促成黑奴解放的是「克拉判派」(Clapham Sect)的社会运动。克拉判是国教的教区,由魏恩牧师(John Venn)带领一群热心为善的平信徒组成,他们致力向有钱阶层传福音(与卫斯理专门向穷人传道的路线不同),在社会上层发挥福音的影响力;克拉判派还努力在政治层面发挥作用,改变政府违反信仰精神的决策。卫斯理与克拉判福音派信徒,一在基层作实际的草根运动,一在议会奔走疾呼,透过立法执行社会公义。卫斯理生前致力黑奴解放,死前三天还写信给克拉判的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鼓励他说:「上帝兴起你,是为要成就荣耀的大事。」并鼓励他不可松懈。果然他在 1807 年成功地废止英国的奴隶贸易;1820 年殖民地进行奴隶登记,终止偷渡;1833 年奴隶得到解放,同年,此法令更适用于所有英国殖民地。
克拉判派平信徒是个人的生命先被福音改变,然后他们立志用福音改变他人;对他们而言,福音主义的关键,不在于坚持某个教义上的传统说法,而是强调福音的实用价值及实践,他们认为行动比理论更重要。台湾也需要一群群因个人生命被福音改变,进而对这个社会国家有影响力的基督徒,因为唯有福音可以救国,盼望台湾有多一些卫斯理,在国会及政府中有多些克拉判信徒,造就台湾全面的复兴。
苏格兰的宾威廉与台湾
宾威廉(William C. Burns)使得苏格兰的复兴之火越发明亮。在复兴历史的英文网站中称呼宾威廉为“praying pastor”,说他是用祷告来创造历史。
宾威廉牧师
宾威廉于 1815 年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长老会的牧师,一直希望他的儿子也能献身成为牧师,但小威廉却对信仰毫无兴趣,当他成年到叔叔的律师事务所学习法律时,他的姊姊也常写信给他鼓励他献身。有一天他步行 336 哩回家,并突然告诉母亲愿成为一位牧师献身给神。
宾威廉 17 岁时曾与母亲到繁华的格拉斯哥(Glasgow),他与母亲在人群中失散,后来母亲终于找到他,看见他蹲坐在路边石阶,脸颊上还挂著泪痕。母亲问他:「孩子,你怎么了?病了吗?」他哭泣著回答说:「啊!母亲!母亲!这些未得救的人一步步走向地狱,使我感到痛心!」
他在 1839 年被任命为吉斯教区牧师。当年 7 月 23 日,他讲道时,会众哭喊着要救恩;之后某主日他在墓园中布道,也在市场上向超过 3000 人布道。8 月 10 日周四晚上祷告会,会众被挑旺开始迫切祷告,会后有 100 人留下寻求辅导,这种聚会持续了四个月之久。9 月 22 日圣餐聚会,教会吸引了 1 万人参加,聚会延长到下午三点,当天就有多人得救。
1844 至 1846 年宾威廉到加拿大宣教,在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讲道时,讲述在厦门宣教的情形,小小马偕内心深受感动,种下了日后海外宣教的种子。1847 至 1868 年宾威廉成为英国长老会宣道会在中国第一位宣教士。戴德生也受宾威廉的敬虔影响极大,因着宾威廉使得英国长老会的后进宣教士逐步踏上远东的宣教之路,接续他后来到闽南及台湾宣教的英国传教士有杜嘉德牧师(Rev. Carstairs Douglas)、马雅各医师(Dr. James L. Maxwell)、李庥牧师(Rev. Hugh Ritchie)等,宣教士也引进了西方的音乐、医疗及科技等,使得台湾得以和西方文明接轨。
宾威廉牧师是第一位将《天路历程》翻译成中文的人,在厦门时曾增补了马礼逊牧师所作的《养心神诗》,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圣诗的前身。《台语圣诗》选录了宾威廉的两首词,分别是 104 首《救主耶稣基督》及 195 首翻译自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的《当喷禧年号筒》。
宾威廉牧师和鲍纳(Horatius Bonar)、谢玛(Thomas Chalmers)及罗伯.慕理(Robert Murray McCheyne)等人同为 1840 年代苏格兰灵性运动的前辈,他们的著作及讲道不止影响了苏格兰,也影响了加拿大及远在东方的中国。
威尔斯双雄布道
威尔斯大部分的复兴是由浸信会的伊文斯(Christmas Evans)和加尔文循道主义者伊利尔斯(John Elias)所领导。
布道家伊文斯
伊文斯出生在圣诞节的补鞋匠家里,父亲就为他取名为 Christmas。9 岁丧父后,他跟着酗酒不务正业的叔父,过著仿佛流浪的生活,甚至多次经历死里逃生;直到 17 岁离开叔叔时,他仍然目不识丁,后来在他的牧师大卫斯的文法学校中学习拉丁文,开始求知。
伊文斯的人生充满戏剧化,1783 年他决志成为基督徒,1787 年却因为信仰被人打伤右眼导致失明。被打不久,他加入亚毕得瓦的浸信会教会,1789 年被正式按牧。在北爱尔兰的卡纳蒙郡的利昂教会牧会两年,之后他就开始巡回布道,每主日有 5 个讲台,一天走 20 哩路。
伊文斯高大粗壮,不注重穿着,但威尔斯人非常崇拜他。他讲道声音迷人又富机智,所带动的复兴是以传讲圣经为基础,甚至针对当地的牧师,他也提出真诚的忠告,建议他们要从内心,在爱里传讲真理。伊文斯喜爱祷告,一天祷告三次,1802 年有一天他连续祷告了三小时后被圣灵充满。祷告确实带来了能力,伊文斯曾有两年在 10 个地点讲道,因而 600 人得救,许多教会被建立。
威尔斯另一著名的复兴布道家为伊利尔斯(John Elias,1774-1841),他出生在北威尔斯的亚毕契(Aberch)织工家庭,祖父对他的宗教教育十分投入,他 6 岁就能读圣经。及长,有一次听罗兰得牧师讲道,圣灵在他心中动工,他顿时知罪而得救。1793 年,他 19 岁时加入了海德哈威(Hendre Howel)的循道会协会。次年,他被授权在卡那蒙郡巡回布道。
伊利尔斯布道情景
他生活始终贫困,师母以经营帽店和布店来贴补家用。伊利尔斯的布道点起了威尔斯卡那蒙郡复兴之火,约有 2500 人得救。
这位巡回布道者脚踪遍及利物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伦敦和威尔斯,1799 年他迁居安格尔西(Anglesey)担任两地的牧师,他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举行丧礼时来了 1 万人参加。他对威尔斯循理会的影响,也正如伊文斯对同时期浸信会的影响。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在英伦三岛的复兴中,我们可以见证福音是一种大能,祂不单改变人的生命,也能影响信徒的社会与国家,那个充满超越论与奴隶贩卖的时代,这一群人让真光照亮了黑暗的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