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复原教福音派教会合一的基础

历代基督教信条 by 尼科斯

复原教福音派教会合一的基础
  自从改教以来,复原教福音派教会便各立门户。从一般的历史来说,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任何宗教,社会,团体都免不了分派别。从福音派的信仰来说,这更是必然的现象,因为福音派否认人的权威――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教皇的,教士的――可以作为认识上帝,得蒙拯救的媒介,而主张个人必须亲自认识并接受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和救恩,亲自在耶稣基督里与上帝发生关系。再者时代,环境,种族,和国家的不同及其需要,也是产生宗派的一个重要因子。在过去宗派之分,非但是必然的现象,而且是活泼生命和自由的表现,更是福音宝藏掘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证。
  然而人的本性好党同伐异,惟我独尊。这种本性也表现在教会中,所以得势宗派不免常压迫新兴弱小宗派,而各宗派也彼此争竞,排挤,甚至彼此仇恨。这种现象原是出于魔鬼的作为,大大违反基督之精神的。基督曾斥责门徒对不信者发怒,说:“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祂又曾斥责他们党同伐异的精神,教训他们要宽大为怀,包容异己,说:“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路9:50)。祂贬抑俗世的领袖欲望,和英雄思想,而启示真的,美的,善的伟大观,说:“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可10:44)。祂甚至亲自给门徒洗脚,作为谦卑服务的表率。祂要门徒都合而为一,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15:1)。在分离的祷告中祂三番四次为门徒合一而祈求。最后祂设立圣餐,使门徒与祂合而为一,也彼此合而为一。
  正如保罗称为信的使徒,约翰称为爱的使徒,彼得称为望的使徒,并不是指他们的信仰不一,彼此对立,而是指他们各有特殊贡献;照样各宗派的信仰着重各异,有时虽不免偏激之弊,但屡是为矫正另一极端或偏废而发,要皆在其时代环境中都有其特殊贡献。还有一层我们应当铭刻于心的,那就是,上帝的道无限,而人言易尽,要在一信经或信条中将无限的道,概括无余,阐明殆尽,乃是不可能的。
  现代各福音派教会基于基督要门徒彼此相爱,和合而为一的教训和精神,并鉴于事工联合的必要,和非基督教势力的横行;所以一方面各宗派间彼此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同宗如长老宗,卫理宗,公理宗中的各分支渐趋复合,甚至不同宗教会也互相接近,组成全国性的合一教会。这种合一运动,后启教会较之先进教会更有成绩可观,因为前者少受宗派历史和歧视的障碍,也多有合一的需要。这种合一教会必须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出于并吞或强迫的。如此合一之后,各宗派的特色,和特殊贡献,便是仍可存在的。本来大同小异非但是必然的现象,也是必要的现象。这种现象非但不破坏合一,而且使合一更为丰富,更为真实;否则便是一种极权的,单调的,貌合神离的统一了。这种真理教会从前不能领悟,如今却深刻了解,努力实行了。
  今试略述十九,二十世纪福音派若干重要合一运动。在十九世纪除有同宗派中各分支的教会合一以外,没有两个不同宗派的教会合一。到了二十世纪才有两个以上不同宗派的合一教会产生了。
  在十九世纪对教会合一运动最有贡献的,要算福音派同盟(Evangelical Alliance)。该同盟是在一八四六年八月十九日至九月二日,由福音派人士于伦敦所召开的一次大会中产生的。与会人士以英国人居大多数,美国人居次多数,欧洲人居最少数。与会牧师和平信徒总数超过八百,来自约五十个复原教会团体,其中有不少是着名学者和牧师如英国的斯密特古林(Sir Culling E. Smith),比克斯帖特(E. Bickersteth),苏格兰的布坎南(R. Buchanan),窝得络(Ralph Wardlaw),美国的科克斯(Samuel H. Cox),毕澈尔(Lyman Beecher),日耳曼的贺弗曼(W. Hoffmann),孔慈(E. Kuntze),以及法国和瑞士的摩若(Adolph Monod),斐舍(Georges Fisch),哈尔庇(La Harpe)诸人。这次会议表现了非常的热忱,并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同盟承认教会的一致性,痛惜教会的分裂,但它的目的不在谋求宗派间有机的合一,或独立宗派间的联盟,而在表现并促进各宗派中基督徒个人间的联合和合作,并维护宗教的自由。它不干涉各宗派在教义,崇拜,和组织上的差异。它不问种族,国家,语言,企图将凡改教以来,承认圣经的无上权威,道成肉身,赎罪,因信得救,和圣灵工作的福音派基督徒,都联合起来。因此它包罗安立甘宗,信义宗,长老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摩拉维会,以及其他正统复原教徒,但不包含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信徒,以及反三位一体论的新教徒,和贵格会信徒。
  福音派同盟只是由不同宗派信徒个人所结合的团体,而不是合一教会。到了二十世纪我们在印度,加拿大,中国,菲律宾,日本,不仅找着由同一宗派各分支所组成的合一教会,也找着由不同宗派所组成的合一教会。
  印度最初便有基督教传入,据遗传称,第一位传教师乃是使徒多马。但复原教最初传教到印度的,乃是丹麦人齐根巴里(Bartholomew Ziegenbalg)和普吕超(Henry Plutschau)。他们在一七○六年七月九日抵达特冉克巴(Tranguebar),在近代传教师鼻祖克理(William Carey)抵达加尔各答以前约八十七年之久。到了十九世纪,在印度传教的差会约有一百六十个,包括各大宗派如安立甘宗,信义宗,长老宗,浸礼宗,公理宗,以及若干小会派。
  印度基督徒深感教会必须联合。于是先有同宗派中各分支的合一教会,后有不同宗的合一教会产生了。前者为一九○四年由各英美长老差会成立的教会所组成的印度长老联合会(India Presbyterian Union)。该会的基础是印度长老联合会十二条文(Twelve Articles of the India Presbyterian Union)。后者为南印度教会(The Church of South Iudia)。这教会的成立,意义非常重大,故特申述于下。
  南印度教会充分表现了非但相近的不同宗派教会,例如长老会和公理会,可以联合,而且歧异的不同宗派教会,例如主教制的安立甘会,和长老制的长老会,也可以联合,因此它在复原教的合一运动上,开了一个新纪元。先是南印度有牧师散提雅哥(Rev.V.Santiago)及其他一二位教会领袖,倡议举行会议,以谋教会联合。一九一九年五月在印度复原教发祥地特冉克巴,由南印度联合教会(South India United Church)--先在一九○八年由那从印度长老联合会中退出的南印度总会(Synod of South India),与那由伦敦会和美国公理会所成立的教会合一而成,后来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其中有巴色会加入--和安立甘宗的印度,缅甸,锡兰教会(The Church of India,Burma,and Ceylon),各遣派代表,举行联合会议。代表人数共三十三位,除英,美传教师各一人外,其他都是印度人。他们建议两教会合一,并建议将来的联合教会必须具有公理制,长老制,和主教制的成分。
  以后两教会正式指派代表,组成共同委员会,商讨联合事宜。该委员会在一九二○年三月召开第一届会议。南印度循道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South India)从一九二五年第五届会议起,也派代表参加。其他在南印度的教会虽被邀请,但不肯参加。
  共同委员会草成联合计划(Scheme of Union),在一九二九年出版。委员会按照各方批评和建议将联合计划修订后,在一九三一年再版;随后又加修订,在一九三六年重版。一九四二年修订第七版问世,获得商讨联合的三个教会最后的批准。于是南印度联合教会,南印度循道会,和印度,缅甸,锡兰教会中的马德拉斯(Madras),多那喀(Dornakal),廷涅味力(Tinnevelly),特拉王哥尔(Travancore),柯枝(Cochin)各主教区,都联合成为一个教会。这联合教会在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七日于马德拉斯所举行的一庄严礼拜中正式诞生,而命名为南印度教会。
  南印度教会业已与信义会和浸礼会商谈合一,也与锡兰,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会密切接触,商讨合一。
  南印度教会现在拥有约一百万信徒,分为十余个主教区。联合计划规定从合一之日起,授职礼当由主教们主持,由长老们襄助,并且承认各组成教会的长老职都同样有效。该计划也包含有联合教会的信仰。
  在西方由复原教不同宗派所组成的合一教会,则有在一九二五年正式诞生的加拿大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Canada)。它是将近一百年之联合运动的产儿。长老宗教会在一八七五年,循道宗教会在一八八四年,公理宗教会在一九○六年都各别内部成立全国性的合一教会。三教会之间神学上的差异大都早已化为乌有,而且在国内外的事工上常彼此密切商讨合作。早在一九○二年便有一个具体的联合计划应运产生了。三教会在经过约二十年的会商之后,终于由各别的议会决定合一。按照秩序先后,正式通过议案,完成合一必须的法律步骤的:一是加拿大循道会大会(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of Canada),在一九二二年十月全体通过;二是加拿大公理会年会(Annual Gathering of 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Canada),在一九二三年六月以五十四票对三票通过;三是加拿大长老会大议会(General Assembl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在一九二三年六月以四二七票对一二九票通过。一九二五年加拿大联合教会正式成立。在此联合教会中循道会居大多数,因为长老会并非全体加入,而公理会原为一小宗派。
  以上三教会的议会在通过联会时,也通过采取联合基础(Basis of Union)。后来加拿大联合教会又在一九四○年产生了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文告(Statement of Faith of United Church of Canada),并在一九四四年产生了加拿大联合教会问答(Catechism of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复原教在远东的历史很短,但是合一运动的成绩相当可观。以下我们要讲到菲律宾,中华,和日本复原教的合一运动。
  菲律宾在西班牙统治之下差不多有四个世纪之久,所以它原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现在天主教徒尚占人口一半以上。一八九八年美西战争后,复原教得以传入。它的进展非常迅速,如今已拥有一百万信徒,多数是从天主教,少数是从异教和回教归化而来。但是宗派分歧,除美国所有的各大宗派外,另有许多小宗派。各宗派鉴于民族主义,和普世复原教合一运动的浪潮,并为求联合一致以对天主教起见,很早便有联合的倾向。
  一九○一年美以美会,长老会,同寅会(United Brethren),宣道会,英国圣书公会,美国圣经会,和青年会组织了菲律宾福音派联合会(The Evangelical Union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自此以后教会联合运动甚为流行,但直到一九二一年春在兰拿俄(Lanao)所召集的北长老传教师会,和公理传教师会的各别会议,才正式朝向合一教会前进,因为那时由前者所提出两会合一的建议,由后者予以赞同了。
  从上可知合一教会运动是由传教师会发起的,但最后完成合一教会的,还有待菲律宾教会本身。长老会议会在一九二二年批准长老传教师会所建议的计划,并在一九二四年指派一委员会筹备合一事宜,且与别会同样委员会合作。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教会联合共同委员会(General Committee on Church Union)在马尼拉开首次会议,列席者有公理会和同寅会全体委员,长老会委员一人,及各会谘询者数人。
  到了一九二六年十月菲律宾教会议会在西布(Cebu)集会,批准教会联合共同委员会所起草的联合计划中的教会行政部分,并增添其中的教义部分,然后退交委员会。委员会便在一九二八年完成最后工作,提交各有关教会,予以审查批准。于是新教会的产期临近了。
  经过二十八年不断的期望,祷告,和计划,以及八年的交涉,终于一九二九年三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马尼拉开第一届总议会。长老会,公理会,和同寅会的代表正式报告,他们的教会业已准备就绪,实行联合。如是主席宣布正式成立那事先已同意命名的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The 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 of the Philippines)。当选为第一任会长的为菲律宾人。
  虽然同寅会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中退去了,而且菲律宾福音联合教会本身在一九四八年与福音派教会(The Evangelical Church)――由同寅会,基督徒教会,和菲律宾独立卫理会(Independent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of the Philippines)所组成――,和菲律宾卫理会(The Philippine Methodist Church)联合组成了菲律宾联合基督教会(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the Philippines),但是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还是值得注意的,因它是菲律宾的第一个合一教会,而且它有一个重要信条,即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信条(The Confession of Faith of the 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 of Philippines)。
  中华基督教会的产生,是复原教在华历史划时代的事实。盖自一八○七年马礼逊传教入华以后,宗派分歧,有一百数十个之多,使福音的传播和教会的发展都受到莫大的障碍。华人基督徒和若干有见识的传教师早就为中华教会合一而祈祷而努力。
  一九○七年长老宗中的各教会联合为一,作为各教会都合一的初步。一九一八年长老会与伦敦会和美国公理会所建立的公理派教会举行会议,商谈教会协和。翌年联合委员会开会时,华人代表认为协和还不够,应当进而谋求教会合一。同时合一运动范围扩大,希望在华一切宗派都合一。
  在华南广东和福建,基督徒合一的情绪特别高涨,他们不耐等待全国性的合一教会成立,便自行先组织了区域性的合一教会。但在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中华长老会,广东基督教会,闽南基督教会,伦敦会,公理会的代表,终于在上海开了联合会议。由联会会议进而成立了联合教会,而定名为中华基督教会。
  中华基督教会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日在上海召集第一届总议会。那时已有十六个教会团体加入,包含一○二,一七五个教友,约占复原教在华全人数三分之一。代表百人中有五分之四为华人。代表地域非常广阔,北起东三省,南迄海南岛。总议会选举诚静怡博士为第一任会长。
  凡加入中华基督教会的教会团体,大都原来的背景都是加尔文派,而其教会行政都是长老制或公理制。圣公会,信义会,浸礼会,及大部分的循道派教会均未加入,而各自相继组织了全国性的联合教会。虽然如此,赖特纳(K. S. Latourette)在其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中说:“中华基督教会……虽是尚未名符其实,而只是表示一种希望,但它比任何国家里面教会的联合更为广泛。”
  中华基督教会的目的不在造成一个更大的宗派教会,而在联合中国境内各宗派教会于一体,以促进崇拜,生活,和事工。该会为教会的联合,也订定了一个很简短的信仰大纲。
  日本基督教会的成立是与以上所述合一教会的成立颇不相同的,因它是受了该国政府的不少压力而成立的。虽然如此,它却也是由不同宗派组成的重要合一教会之一。
  早在明治时代日本若干有名望的牧师和平信徒便企图促进教会的联合运动。时在二十世纪,当世界第一次大战时期,联合运动乃正式发轫。日本军阀侵华以后,国内厉行极权统制。传教师受排除,教会在高压政策之下被迫进行联合。从一方面说,教会自身不因受圣灵感动而联合,却因受极权政府高压而联合且受其统制,这是教会的耻辱;但从另一方面说,上帝甚至能藉着人的恶行成就祂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日本基督教协会正式指派教会联合委员会,以筹备联合事宜。
  一九四○年十月十七日在东京举行基督徒大集合。会中宣读各教会联合成为一教会的意向。翌日由二十六个宗派所组成的联合委办会开始工作,且于自后数月举行无数会商。
  合一教会的会章卒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完成,呈交日本教育部批准,而于五月照准。是年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在东京开成立大会,产生“日本基督教会”(Nippon Kirisuto Kyodan)。长老会牧师富田满(Rev.Mitsuru Tomita)被选为第一任会长。美以美会主教阿部义宗(Bishop Abe)任执行干事。总会分八部,即总务,经济,国内布道,国外布道,宗教教育,妇女工作,社会福利,和出版。贺川丰彦对于布道事工贡献殊多。总会之下有十一个区会及其个别主席和委员会,由从前互相类似宗派而集成。这合一教会在同年十一月廿五日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承认。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拒绝参加日本基督教会,而被政府解散。日本圣公会除小部分外也未参加。但其他各大宗派,长老会,信义会,公理会,浸礼会,卫理公会,及若干小宗派的教会,都参加了。
  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投降后,教会也真获得了自由。注重信条的教会如拿撒勒教派便立刻从日本基督教会退出,继之退出的有救世军和圣洁会的一个团体。信义会,和那与美国南长老会及美国浸信会相关的教会,以及业已加入的小部圣公会教会也都退出来了。但为其主要组成分子的卫理公会,公理会,长老会,基督会,以及若干浸礼教会,仍旧联合在日本基督教会中。今日在日本此教会仍是复原教中最大的教会。据一九四九年底报告,日本复原教徒,一八五,九六四人中,有一二一,六○四人属于日本基督教会云。
  参考书
  谷勒本:教会历史下册,二八七至二九四面。
  贾立言:基督教史纲,二七四,三二七至三三一面。
  Arangaden,Church Union in South India,Its Progress and Consummation, pp. 4-34, 133-134, 175-176.
  Baker,Darkness of the Sun,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Japanese Empire, pp. 75-99.
  Bell,Documents on Christian Unity,Thirs Series,pp.224-232.
  Brown,Toward A United Church,pp.27-29.
  China Christian Year Book,1926,p.96 1928,pp.84-86.
  China Mission Year Book,1923,pp.334 ff 1925,pp.124-128.
  Chiness Recorder,January,1927,pp.27-32;Novmber,1927,pp.712-714.
  The Chinese Year Book ,1938-39 Issue,pp.74,80.
  Curtis,op.cit.,pp.421-42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 1941, pp. 493-502; 1942, pp. 4-10, 187-192.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p. 800-801.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pp. 1167-1168, 1339-1341.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Vol. Ⅳ, pp. 33-34, 42; Vol. Ⅶ, pp. 159-160, 210-214.
  McNeill, Modern Christian Movement, p. 149-152.
  McNeill, Unitive Protestantism, pp. 327-330.
  Neill, Towards Church Union, 1937-1952, pp. 20-23, 27-30.
  Repor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held at Freemason's Hall, London, from August 19th to September 2nd inclusive, 1846, pp. 77, 189.
  Schaff, op. cit., Vol. Ⅰ, pp. 915-918.
  Slosser, Church Unity, pp. 184-185.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复原教福音派教会合一的基础  自从改教以来,复原教福音派教会便各立门户。从一般的历史来说,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任何宗教,社会,团体都免不了分派别。从福音派的信仰来说,这更是必然的现象,因为福音派否认人的权威――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教皇的,教士的――可以作为认识上帝,得蒙拯救的媒介,而主张个人必须亲自认识并接受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和救恩,亲自在耶稣基督里与上帝发生关系。再者时代,环境,种族,和国家的不同及其需要,也是产生宗派的一个重要因子。在过去宗派之分,非但是必然的现象,而且是活泼生命和自由的表现,更是福音宝藏掘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证。  然而人的本性好党同伐异,惟我独尊。这种本性也表现在教会中,所以得势宗派不免常压迫新兴弱小宗派,而各宗派也彼此争竞,排挤,甚至彼此仇恨。这种现象原是出于魔鬼的作为,大大违反基督之精神的。基督曾斥责门徒对不信者发怒,说:“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祂又曾斥责他们党同伐异的精神,教训他们要宽大为怀,包容异己,说:“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路9:50)。祂贬抑俗世的领袖欲望,和英雄思想,而启示真的,美的,善的伟大观,说:
“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可10:44)。祂甚至亲自给门徒洗脚,作为谦卑服务的表率。祂要门徒都合而为一,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约15:1)。在分离的祷告中祂三番四次为门徒合一而祈求。最后祂设立圣餐,使门徒与祂合而为一,也彼此合而为一。  正如保罗称为信的使徒,约翰称为爱的使徒,彼得称为望的使徒,并不是指他们的信仰不一,彼此对立,而是指他们各有特殊贡献;照样各宗派的信仰着重各异,有时虽不免偏激之弊,但屡是为矫正另一极端或偏废而发,要皆在其时代环境中都有其特殊贡献。还有一层我们应当铭刻于心的,那就是,上帝的道无限,而人言易尽,要在一信经或信条中将无限的道,概括无余,阐明殆尽,乃是不可能的。  现代各福音派教会基于基督要门徒彼此相爱,和合而为一的教训和精神,并鉴于事工联合的必要,和非基督教势力的横行;所以一方面各宗派间彼此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同宗如长老宗,卫理宗,公理宗中的各分支渐趋复合,甚至不同宗教会也互相接近,组成全国性的合一教会。这种合一运动,后启教会较之先进教会更有成绩可观,因为前者少受宗派历史和歧视的障碍,也多有合一的需要。这种合一教会必须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
出于并吞或强迫的。如此合一之后,各宗派的特色,和特殊贡献,便是仍可存在的。本来大同小异非但是必然的现象,也是必要的现象。这种现象非但不破坏合一,而且使合一更为丰富,更为真实;否则便是一种极权的,单调的,貌合神离的统一了。这种真理教会从前不能领悟,如今却深刻了解,努力实行了。  今试略述十九,二十世纪福音派若干重要合一运动。在十九世纪除有同宗派中各分支的教会合一以外,没有两个不同宗派的教会合一。到了二十世纪才有两个以上不同宗派的合一教会产生了。  在十九世纪对教会合一运动最有贡献的,要算福音派同盟(Evangelical Alliance)。该同盟是在一八四六年八月十九日至九月二日,由福音派人士于伦敦所召开的一次大会中产生的。与会人士以英国人居大多数,美国人居次多数,欧洲人居最少数。与会牧师和平信徒总数超过八百,来自约五十个复原教会团体,其中有不少是着名学者和牧师如英国的斯密特古林(Sir Culling E. Smith),比克斯帖特(E. Bickersteth),苏格兰的布坎南(R. Buchanan),窝得络(Ralph Wardlaw),美国的科克斯(Samuel H. Cox
),毕澈尔(Lyman Beecher),日耳曼的贺弗曼(W. Hoffmann),孔慈(E. Kuntze),以及法国和瑞士的摩若(Adolph Monod),斐舍(Georges Fisch),哈尔庇(La Harpe)诸人。这次会议表现了非常的热忱,并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同盟承认教会的一致性,痛惜教会的分裂,但它的目的不在谋求宗派间有机的合一,或独立宗派间的联盟,而在表现并促进各宗派中基督徒个人间的联合和合作,并维护宗教的自由。它不干涉各宗派在教义,崇拜,和组织上的差异。它不问种族,国家,语言,企图将凡改教以来,承认圣经的无上权威,道成肉身,赎罪,因信得救,和圣灵工作的福音派基督徒,都联合起来。因此它包罗安立甘宗,信义宗,长老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摩拉维会,以及其他正统复原教徒,但不包含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信徒,以及反三位一体论的新教徒,和贵格会信徒。  福音派同盟只是由不同宗派信徒个人所结合的团体,而不是合一教会。到了二十世纪我们在印度,加拿大,中国,菲律宾,日本,不仅找着由同一宗派各分支所组成的合一教会,也找着由不同宗派所组成的合一教会。  印度最初便有基督教传入,据遗
传称,第一位传教师乃是使徒多马。但复原教最初传教到印度的,乃是丹麦人齐根巴里(Bartholomew Ziegenbalg)和普吕超(Henry Plutschau)。他们在一七○六年七月九日抵达特冉克巴(Tranguebar),在近代传教师鼻祖克理(William Carey)抵达加尔各答以前约八十七年之久。到了十九世纪,在印度传教的差会约有一百六十个,包括各大宗派如安立甘宗,信义宗,长老宗,浸礼宗,公理宗,以及若干小会派。  印度基督徒深感教会必须联合。于是先有同宗派中各分支的合一教会,后有不同宗的合一教会产生了。前者为一九○四年由各英美长老差会成立的教会所组成的印度长老联合会(India Presbyterian Union)。该会的基础是印度长老联合会十二条文(Twelve Articles of the India Presbyterian Union)。后者为南印度教会(The Church of South Iudia)。这教会的成立,意义非常重大,故特申述于下。  南印度教会充分表现了非但相近的不同宗派教会,例如长老会和公理会,可以联合,而且歧异的不同宗派教会,例如主教
制的安立甘会,和长老制的长老会,也可以联合,因此它在复原教的合一运动上,开了一个新纪元。先是南印度有牧师散提雅哥(Rev.V.Santiago)及其他一二位教会领袖,倡议举行会议,以谋教会联合。一九一九年五月在印度复原教发祥地特冉克巴,由南印度联合教会(South India United Church)--先在一九○八年由那从印度长老联合会中退出的南印度总会(Synod of South India),与那由伦敦会和美国公理会所成立的教会合一而成,后来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其中有巴色会加入--和安立甘宗的印度,缅甸,锡兰教会(The Church of India,Burma,and Ceylon),各遣派代表,举行联合会议。代表人数共三十三位,除英,美传教师各一人外,其他都是印度人。他们建议两教会合一,并建议将来的联合教会必须具有公理制,长老制,和主教制的成分。  以后两教会正式指派代表,组成共同委员会,商讨联合事宜。该委员会在一九二○年三月召开第一届会议。南印度循道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South India)从一九二五年第五届会议起,也派代表参加。其他在
南印度的教会虽被邀请,但不肯参加。  共同委员会草成联合计划(Scheme of Union),在一九二九年出版。委员会按照各方批评和建议将联合计划修订后,在一九三一年再版;随后又加修订,在一九三六年重版。一九四二年修订第七版问世,获得商讨联合的三个教会最后的批准。于是南印度联合教会,南印度循道会,和印度,缅甸,锡兰教会中的马德拉斯(Madras),多那喀(Dornakal),廷涅味力(Tinnevelly),特拉王哥尔(Travancore),柯枝(Cochin)各主教区,都联合成为一个教会。这联合教会在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七日于马德拉斯所举行的一庄严礼拜中正式诞生,而命名为南印度教会。  南印度教会业已与信义会和浸礼会商谈合一,也与锡兰,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会密切接触,商讨合一。  南印度教会现在拥有约一百万信徒,分为十余个主教区。联合计划规定从合一之日起,授职礼当由主教们主持,由长老们襄助,并且承认各组成教会的长老职都同样有效。该计划也包含有联合教会的信仰。  在西方由复原教不同宗派所组成的合一教会,则有在一九二五年正式诞生的加拿大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Ca
nada)。它是将近一百年之联合运动的产儿。长老宗教会在一八七五年,循道宗教会在一八八四年,公理宗教会在一九○六年都各别内部成立全国性的合一教会。三教会之间神学上的差异大都早已化为乌有,而且在国内外的事工上常彼此密切商讨合作。早在一九○二年便有一个具体的联合计划应运产生了。三教会在经过约二十年的会商之后,终于由各别的议会决定合一。按照秩序先后,正式通过议案,完成合一必须的法律步骤的:一是加拿大循道会大会(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of Canada),在一九二二年十月全体通过;二是加拿大公理会年会(Annual Gathering of 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Canada),在一九二三年六月以五十四票对三票通过;三是加拿大长老会大议会(General Assembl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在一九二三年六月以四二七票对一二九票通过。一九二五年加拿大联合教会正式成立。在此联合教会中循道会居大多数,因为长老会并非全体加入,而公理会原为一小宗派。
  以上三教会的议会在通过联会时,也通过采取联合基础(Basis of Union)。后来加拿大联合教会又在一九四○年产生了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文告(Statement of Faith of United Church of Canada),并在一九四四年产生了加拿大联合教会问答(Catechism of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复原教在远东的历史很短,但是合一运动的成绩相当可观。以下我们要讲到菲律宾,中华,和日本复原教的合一运动。  菲律宾在西班牙统治之下差不多有四个世纪之久,所以它原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现在天主教徒尚占人口一半以上。一八九八年美西战争后,复原教得以传入。它的进展非常迅速,如今已拥有一百万信徒,多数是从天主教,少数是从异教和回教归化而来。但是宗派分歧,除美国所有的各大宗派外,另有许多小宗派。各宗派鉴于民族主义,和普世复原教合一运动的浪潮,并为求联合一致以对天主教起见,很早便有联合的倾向。  一九○一年美以美会,长老会,同寅会(United Brethren),宣道会,英国圣书公会,美国圣经会,和青年会组织了菲律宾福音派联合会(Th
e Evangelical Union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自此以后教会联合运动甚为流行,但直到一九二一年春在兰拿俄(Lanao)所召集的北长老传教师会,和公理传教师会的各别会议,才正式朝向合一教会前进,因为那时由前者所提出两会合一的建议,由后者予以赞同了。  从上可知合一教会运动是由传教师会发起的,但最后完成合一教会的,还有待菲律宾教会本身。长老会议会在一九二二年批准长老传教师会所建议的计划,并在一九二四年指派一委员会筹备合一事宜,且与别会同样委员会合作。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教会联合共同委员会(General Committee on Church Union)在马尼拉开首次会议,列席者有公理会和同寅会全体委员,长老会委员一人,及各会谘询者数人。  到了一九二六年十月菲律宾教会议会在西布(Cebu)集会,批准教会联合共同委员会所起草的联合计划中的教会行政部分,并增添其中的教义部分,然后退交委员会。委员会便在一九二八年完成最后工作,提交各有关教会,予以审查批准。于是新教会的产期临近了。  经过二十八年不断的期望,祷告,和计划,以及八年的交涉,终于一九
二九年三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马尼拉开第一届总议会。长老会,公理会,和同寅会的代表正式报告,他们的教会业已准备就绪,实行联合。如是主席宣布正式成立那事先已同意命名的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The 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 of the Philippines)。当选为第一任会长的为菲律宾人。  虽然同寅会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中退去了,而且菲律宾福音联合教会本身在一九四八年与福音派教会(The Evangelical Church)――由同寅会,基督徒教会,和菲律宾独立卫理会(Independent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of the Philippines)所组成――,和菲律宾卫理会(The Philippine Methodist Church)联合组成了菲律宾联合基督教会(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in the Philippines),但是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还是值得注意的,因它是菲律宾的第一个合一教会,而且它有一个重要信条,即菲律宾福音派联合教会信条(The Confession of Faith
of the 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 of Philippines)。  中华基督教会的产生,是复原教在华历史划时代的事实。盖自一八○七年马礼逊传教入华以后,宗派分歧,有一百数十个之多,使福音的传播和教会的发展都受到莫大的障碍。华人基督徒和若干有见识的传教师早就为中华教会合一而祈祷而努力。  一九○七年长老宗中的各教会联合为一,作为各教会都合一的初步。一九一八年长老会与伦敦会和美国公理会所建立的公理派教会举行会议,商谈教会协和。翌年联合委员会开会时,华人代表认为协和还不够,应当进而谋求教会合一。同时合一运动范围扩大,希望在华一切宗派都合一。  在华南广东和福建,基督徒合一的情绪特别高涨,他们不耐等待全国性的合一教会成立,便自行先组织了区域性的合一教会。但在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中华长老会,广东基督教会,闽南基督教会,伦敦会,公理会的代表,终于在上海开了联合会议。由联会会议进而成立了联合教会,而定名为中华基督教会。  中华基督教会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日在上海召集第一届总议会。那时已有十六个教会团体加入,包含一○二,一七五个教友,约占复原教在华全
人数三分之一。代表百人中有五分之四为华人。代表地域非常广阔,北起东三省,南迄海南岛。总议会选举诚静怡博士为第一任会长。  凡加入中华基督教会的教会团体,大都原来的背景都是加尔文派,而其教会行政都是长老制或公理制。圣公会,信义会,浸礼会,及大部分的循道派教会均未加入,而各自相继组织了全国性的联合教会。虽然如此,赖特纳(K. S. Latourette)在其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中说:“中华基督教会……虽是尚未名符其实,而只是表示一种希望,但它比任何国家里面教会的联合更为广泛。”  中华基督教会的目的不在造成一个更大的宗派教会,而在联合中国境内各宗派教会于一体,以促进崇拜,生活,和事工。该会为教会的联合,也订定了一个很简短的信仰大纲。  日本基督教会的成立是与以上所述合一教会的成立颇不相同的,因它是受了该国政府的不少压力而成立的。虽然如此,它却也是由不同宗派组成的重要合一教会之一。  早在明治时代日本若干有名望的牧师和平信徒便企图促进教会的联合运动。时在二十世纪,当世界第一次大战时期,联合运动乃正
式发轫。日本军阀侵华以后,国内厉行极权统制。传教师受排除,教会在高压政策之下被迫进行联合。从一方面说,教会自身不因受圣灵感动而联合,却因受极权政府高压而联合且受其统制,这是教会的耻辱;但从另一方面说,上帝甚至能藉着人的恶行成就祂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日本基督教协会正式指派教会联合委员会,以筹备联合事宜。  一九四○年十月十七日在东京举行基督徒大集合。会中宣读各教会联合成为一教会的意向。翌日由二十六个宗派所组成的联合委办会开始工作,且于自后数月举行无数会商。  合一教会的会章卒于一九四一年三月完成,呈交日本教育部批准,而于五月照准。是年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在东京开成立大会,产生“日本基督教会”(Nippon Kirisuto Kyodan)。长老会牧师富田满(Rev.Mitsuru Tomita)被选为第一任会长。美以美会主教阿部义宗(Bishop Abe)任执行干事。总会分八部,即总务,经济,国内布道,国外布道,宗教教育,妇女工作,社会福利,和出版。贺川丰彦对于布道事工贡献殊多。总会之下有十一个区会及其个别主席和委员会,由从前互相类似宗派而集成。这合一教会在同年十一月廿五日得到了日本政府
的承认。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拒绝参加日本基督教会,而被政府解散。日本圣公会除小部分外也未参加。但其他各大宗派,长老会,信义会,公理会,浸礼会,卫理公会,及若干小宗派的教会,都参加了。  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投降后,教会也真获得了自由。注重信条的教会如拿撒勒教派便立刻从日本基督教会退出,继之退出的有救世军和圣洁会的一个团体。信义会,和那与美国南长老会及美国浸信会相关的教会,以及业已加入的小部圣公会教会也都退出来了。但为其主要组成分子的卫理公会,公理会,长老会,基督会,以及若干浸礼教会,仍旧联合在日本基督教会中。今日在日本此教会仍是复原教中最大的教会。据一九四九年底报告,日本复原教徒,一八五,九六四人中,有一二一,六○四人属于日本基督教会云。  参考书  谷勒本:教会历史下册,二八七至二九四面。  贾立言:基督教史纲,二七四,三二七至三三一面。  Arangaden,Church Union in South India,Its Progress and Consummation, pp. 4-34, 133-134, 175-176.  Baker,Darkness of the Sun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Japanese Empire, pp. 75-99.  Bell,Documents on Christian Unity,Thirs Series,pp.224-232.  Brown,Toward A United Church,pp.27-29.  China Christian Year Book,1926,p.96 1928,pp.84-86.  China Mission Year Book,1923,pp.334 ff 1925,pp.124-128.  Chiness Recorder,January,1927,pp.27-32;Novmber,1927,pp.712-714.  The Chinese Year Book ,1938-39 Issue,pp.74,80.  Curtis,op.cit.,pp.421-424.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 1941, pp. 493-502; 1942, pp. 4-10, 187-192.  Latouret
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p. 800-801.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pp. 1167-1168, 1339-1341.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Vol. Ⅳ, pp. 33-34, 42; Vol. Ⅶ, pp. 159-160, 210-214.  McNeill, Modern Christian Movement, p. 149-152.  McNeill, Unitive Protestantism, pp. 327-330.  Neill, Towards Church Union, 1937-1952, pp. 20-23, 27-30.  Repor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held at Freemasons Hall, London, from August 19th to September 2n
d inclusive, 1846, pp. 77, 189.  Schaff, op. cit., Vol. Ⅰ, pp. 915-918.  Slosser, Church Unity, pp. 184-185.